食物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食物简史》是一本由[法] 雅克·阿塔利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简史》读后感(一):食物,权力的游戏
食物简史
6.5
[法] 雅克·阿塔利 / 2021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食物简史》读后感(二):一本趣味性食物简史
惊了,原来麦片一开始被研制出来是为了抑制欲望的!
原来在18世纪,“餐馆”(restaurant)这个词首先指的是某种浓汤,具有滋补体力的疗效。
原来米其林第一颗星是在1926年出现的。
……
读完《食物简史》以后,发现自己增长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关于食物的冷知识。
人这一辈子离不开水、空气和食物,跟我们休憩相关的食物是如何发展的?这背后有多少的历史是我们不知道的?读完《食物简史》我终于对每天三顿饭有了了解。
看书名就能知道这是一本讲解食物发展历史的书了,但是作者其实是从食物的发展史出发,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是如何发展食物,也是如何在食物的发展过程中看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脉络。
在这本书里,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世界食物史上有那些重要的节点、哪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它们又和整个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的链接,作者都一一做了陈述。甚至未来我们的食物历史会有哪些变化,作者也做了大胆的猜想,可以说这是一本承上启下,追古思未来的作品。
除了一个大的脉络呈现了饮食的历史,具体到内容上面:欧洲餐饮是怎么诞生的,法国餐饮的荣耀和遭遇的饥荒时刻,现当代美食和工业化食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富人和穷人的饮食区别等等,作者并没有只从一个纬度来讲饮食的文化和历史,而是多角度,使得整本书的趣味性很高,也涵盖更多的面,丰富立体了整个食物发展的历史。
它不是枯燥的历史书,更像是一本趣味性科普读物,你也许不知道素食主义是从印度开端的吧?最早的营养学发生在中国,同时你会在里面读到食物的科普,比如饮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过度产生、过度的工业化农业会破坏土地等等,也可以让读者进行反思。
但作为一本简史来说,势必没法把所有的内容呈现得深入更透彻。但作者用丰富的知识点来弥补这一缺点,使得整本书的趣味性提升了不少。历史可以是不沉闷的,讲历史的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谁说讲历史就一定要深刻呢?
越读到最后,我也在思考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健康,是否对环境有害,比如有时候的一些浪费,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没必要消耗,其实也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们的饮食文化里的一些习惯有很多多多少少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如何可持续的健康的饮食也是未来我们要关注的点。
以后我更应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食物简史》读后感(三):食物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几年前,一档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全网,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节目中剧组深入食物的产地,从最初的制作流程开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描写,吸引了无数“吃货”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乏因缘际会的偶然性,同时也具备着水到渠成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食物的本身就是映刻在人类骨子里的,食物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变迁史。
人为什么吃食物?除了满足生存所需之外,食物还具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重要作用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翻开这本《食物简史》,一起跟随食物的历史,去探究人类与食物的紧密关系吧。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作家雅克·阿塔利,被评为世界上100位顶尖的思想家之一。作为影响了法国乃至于欧洲的著名学者,雅克·阿塔利这本关于食物的历史科普书,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人类饮食的历史。
在1000万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类似于猴子,他们吃的是来自于树木的果子和昆虫,食物来源单调但足以维持生计。然而或许是干旱导致,早期的人类开始离开树木,逐渐开始直立行走。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祖先开始增加自己食谱的数量,人类的变化导致了食物的变化,说明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的演变史。
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同样也是食物史上的重要转折。食物由于火而变得更加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又反哺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促进了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消耗的能量逐步提高,自然采集和捕捉的食物已经难以满足人类所需,人类必须生产自己的食物。于是,种植和驯养作为增加人类食物储备的方法应运而生。
得益于人类食物储备,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为获取食物所困扰,食物也不仅仅是维持生存的必要过程,而被人类赋予了更高级和复杂的情感。食物与人类密切相关,由食物可以诞生愉悦和满足感,也能够促进人文环境的形成,奠定人类的社会组织关系等。一个稳定的人类社会,离不开食物的支撑,借由食物产生了一系列的交谈规则和社会阶级的划分。食物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超过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
《食物简史》不仅仅是一本食物的历史,还是关于食物和人类未来的大胆猜想。人类从食物匮乏走到了食物充沛再走到新的食物选择,暴露了人类在高速发展中面临的巨大问题。在未来的世界里,亚洲饮食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曾经不被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昆虫食物将大量增加?食物的无限可能之下暗藏了人类一丝隐晦的绝望,借由食物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在日渐式微。我们必须要花费时间去思考曾经食物形成的社会关系,无论是避免未来那些无法接受的食物选择,还是重建人们通过食物而产生的沟通和交流。食物究竟是什么?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当食物所蕴藏的过去和未来,被如今人类忽视和抛弃所造成的后果,不啻于天塌地陷。人们想要保住自己的餐桌,首先需要认清食物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人类延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事情。
《食物简史》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历史的发展!食物!
什么是食物简史?“食物”与“简史”,食物,我们日常所食之物也;简史,简述的历史。提及食物,我脑海里想到的便是一段贯口相声作品《报菜名》: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这满汉全席,可有让你“垂涎三尺”?话说,从人类诞生之时,便有了食物,甚至没有人类时,就已有食物,食物的历史甚至比人类还要长?你想过没有?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上,食物扮演了什么角色?又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食物简史》!
最早的人类吃肉吗?最早的人类直接茹毛饮血吗?最早的人类……人类最早的祖先究竟吃些什么?究竟怎么吃?我们现在都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好奇。人类的祖先是猿猴,那时,我们生活在树上,吃的是树上的果子和昆虫;后来,天气干旱,灵长类动物不得不来到了地上,也会吃掉在地上腐烂的果子,正因为如此,某种基因突变让我们比之前能够更快的代谢乙醇,促进了我们的消化和脂肪储存!距今约700万年,杜马伊的双手和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也许他们能凿磨石块,但仍吃的是生食。距今230万年前,第一个被称为人种的种属——能人出现,他们会捕食江河里的或早期的哺乳动物了,但也仍是生吃。55万年前的中国,人类似乎开始用火了。火的作用大吗?答案毋庸置疑,火不仅让食物吃起来更加安全,而且火让食物更加容易被消化,从而有助于脑容量的提高。夜晚,火炉随之而产生,火炉不仅能给他们带去光,还有温暖,还有语言与交谈。
“杜马伊”的化石(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时,食物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仪式化。也有了“权”的概念。一些食物,归谁所有?这些具有所有权的东西后来确实变成了语言最早的符号出现。
后来,人类选择在某处定居,所以开始打猎,发展了农业和养殖业。曾经女人和小孩的吃食都是依靠着男人的,但是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关于繁殖认知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最重要的一幅壁画中描绘的是一位在喂奶的女王。
……
读到这儿,我想与你分享的是,《食物简史》这本书中,写的不只是食物,甚至我认为侧重点也不在食物,而是人类的历史,它从人类最早的祖先吃什么开始,到未来我们会吃什么结束,向我们阐述了在食物逐渐丰富多元化的时候,人类的历史也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食物与人类的历史几乎互相促进着发展,所以说:“ 饥饿是如何塑造文明,食物是怎样促科技大步前 ”。
同时,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 雅克·阿塔利所著,所以其中会有两个章节专门介绍了欧洲和法国的餐饮,但是,见微知著,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两部分章节中看出食物与人类历史的发展。
同时,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书架上的一本书,但是,不要苛求它能成为一本历史性的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名为简史,自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即使书中没有照片与很多的数据来辅助我们理解,这本书作为对食物与历史的关系的入门书也是绰绰有余的。
《食物简史》读后感(五):一个法国人对“Appétit”的顽固坚持
谈到“食物”你能想到什么?喷香的烤乳猪,鲜嫩的瓜果,亦或精致的米其林大餐
谈到“历史”你又能想到什么?过去的经验,生动的故事,亦或浩如烟海的史料
所以“食物+简史”是不是就是食物引出的故事呢?
典型的法式聚餐
如果你希望通过这本书看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段子或者食品的出现过程,那恐怕要大失所望,这既不是一本食物历史,也非真正的饕餮指南,甚至不是传统饮食史的简化版,但若你将此书置于政治经济学和地缘社会学的视野下,作为一本科普性读物来看,大概率会觉得还不错。
食物简史
就如作者在前言中自述的一般,这本书主要想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所食之物曾为何物?现为何物?将来又会是何物?
作者试图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现代社会现象的陈述中搜集论据,支撑自己为未来饮食方向所做出的预测,所以与其说是“简史”,不如称为“未来”之书。特地去瞄了一样作者,怪不得,作者雅克·阿塔利作为四届政府智囊团,擅长的就是对国家经济趋势、政策方向的预判与建议,因而他的着眼点也更多的放在社会性上,而非历史层面。这也决定了本书最重要的调性,视野宽广,科普性强。
如果细看全书的篇章结构以及内容比重,就会发现我所言非虚。
《食物简史》读书笔记
全书一共分为十章,其中前四章介绍了人类文明开始到19世纪之前的食物简史,从第五到第七章描述均为近现代,最后的三章着眼2050年左右的未来。你会发现,过去上万年全球的饮食历史,话题包括但不限于食物存储、茶酒、饭菜、主食、点心、零食、祭祀、烹饪技术、礼俗、禁忌、宴会、宗教、地区特色菜肴等等,想要把这些浓缩在四章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作者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去叙述,不可避免的会让结构陷入混乱。事实也的确如此,初读古代史部分会略显凌乱,让人有一百次想弃书的冲动,但读着读着就会发现,作者的叙述和关注点几乎集中在几个恒定的pattern上,每一章节都会出现关于糖、香料、贫富差异、宴会、饥荒食人以及女性地位的讨论,随着阅读进行到工业革命之后美国餐饮的崛起,迷雾逐渐消散,原来对过去的总结是为当下部分做伏笔,比如人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糖与香料作为舶来品非常珍贵,与后章中工业化后放弃对食物口味的追求,添加大量的人工香精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对于聚餐和宴会的讨论,远古时期夜晚围着火堆聚集——希腊罗马时期宴会的政治性——中古到近代宴会的社会交流价值——工业化后独自用餐的比例增大——未来人的孤独用餐,作者企图在工业世界与农耕文明这两个时期中划分出一条鲜明界限,将过去的多元性、人情味与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性、孤独感做一个对比。
通过关键词的抓取,作者从历史中不断攫取经验,为现在和未来部分做铺垫。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历史浓度含量低到令人发指,难得的对于远古史的叙述几乎都是百度百科词条堆叠,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原始论据支撑作者的后续内容,因为全书的重头戏都出现在对饮食工业化的经济层面分析。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对美国食品工业化的出现和发展做概括,从化肥和灭菌法的诞生,营养学和卡路里计算方式的流行路径到快餐和糖类产品的世界性泛滥,作者用了相当多带有强烈情感的描述,对于食物的社交属性渐渐减弱却被当做是最流行的tag在网络中被分享的无奈,对婴儿食品无法保证安全性的担忧相当引起读者共鸣,作者对现状的不满你甚至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这种散落于字里行间的对食品工业化所带来的口味单一、品质变差,快餐导致的吃饭时间缩短、聚餐变少的抱怨简直太法式了。
作者有如是感触,相当合情合理。这书换个英国人或者北欧人绝写不出来,连成天扒土豆酸菜大香肠的德国人都无法感同身受,法国人对吃的确有着与中国人不相上下的执着,作为干啥啥不行,反卷第一名的法国人,对吃这块的追求还真不一般。
他们抵制快餐,坚持高卢文化的决心就像打死都不说英语一样坚决。这种执着我甚至亲身经历过,大约是2013年的秋天,第一次去巴黎,从卢浮宫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那天我从开馆逛到闭馆,朋友圈步数稳稳占据第一名,对于一个脚都要走废又饿又渴的土老帽,想做的无非就是就近找一家快餐店填饱肚子,毕竟在慕尼黑,每隔500米就有一家麦当劳,当我用英语问两个路人姑娘最近的一家麦当劳怎么走的时候,这两个法国女孩一边吐着烟圈,一边非常不解的看着我,然后全程说法语,意思是:你既然已经到了巴黎,为什么还要吃麦当劳?巴黎有全世界最好吃的法餐,听我的,你现在沿着这个巷子走500米,找一个小酒馆坐下来,喝一杯酒,然后要点一道3-Gang-Menu。唯一的一句英语是“Forget about MacDonald's”。
他们喜欢花时间在家做饭并与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饮食带来的交流的温暖,也喜欢消磨大量的光阴,在餐厅、酒店、咖啡馆一起交谈。在法国人的概念里,
但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即使最为传统的法国也难逃聚餐逐渐消失的命运,作者也正是观察到这一现象,所以开始焦虑,开始担心,开始悲悯,开始反思,因而提出了很多anti-Industrielisierung的建议。他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几点非常有意思:
至此你似乎可以完全明白,作者取名“简史”也不无道理,因为作者对未来的期盼,有种孔子追寻周召共和一般的完美想象,对于回归历史中原有的,食物所带来的社会、家庭的情感连接无限向往,对自然生态和物种多样的保护特别重视。作者想要表达的,努力追寻的,已经完全在写在了他所见的历史中。正所谓“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P.S.:还有很有趣的一点是,作者在描述世界饮食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将法国餐饮作为中心点,譬如17-19世纪作者干脆放弃世界其它部分,主要论述法国宴会传统,颇有点法国人高傲的固执在里面。
P.P.S.: 对中译的一个小吐槽,我十分期待看到译者序,然而并没有,是个小遗憾。另外,都已经2021年了,为什么《Ladies’ Home Journal》还翻译为《家庭妇女杂志》,该杂志编辑David Gray是这么解释杂志名的:
似乎《女士·家庭季刊》更贴切一些,拙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