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的影评10篇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由邓康延执导,叶开 / 周国平 / 郭初阳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果奇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一):推翻现有的教育制度其实是对寒门子弟最大的不公平
中国有句古语,“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但在教育方面,破而后立不能粗暴地完全推翻现行制度而选择另一条路。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有种种缺点,但它真的是是在当下中国最有效率、最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
中国十三亿人,有接近一半的人是农民。所谓寒门,大多也指的是农民的儿子。当然,城镇居民也有贫困人口,农民也有的富得流油,但总体上来说农民的儿子就是寒门子弟,寒门子弟的主体就是农民的儿子。而这些寒门子弟中,又有着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
推翻应试教育,然后呢?你让寒门子弟怎么办?素质教育?NO!——不管是物质条件还是教育意识还是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其他,寒门子弟在精明阶层面前没有任何优势。素质教育强调什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形式对于寒门来说就是噩梦,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与精英家庭相竞争。一旦取消应试教育,那寒门子弟只有一条路——父辈的路。我们也会回到魏晋时代。是的,魏晋是风流了,可那是贵族的风流,和平头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西晋到隋,仅陶侃一人跳出阶级固化的圈子。很显然,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不会成为陶侃。那些高喊取消应试教育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太过模式化、教条化,但它保证了寒门子弟最起码的能有一条路走,就算这条路太窄太陡,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条路。而本片后期所提倡的种种新颖的、看起来很有效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在迎合精英阶层的受教育需求,完全没有理会寒门子弟的痛苦。别的不说,一旦放弃高考——不要说寒门,就算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意味着丧失前途。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未来的唯一出路。如果说有新的教育制度,既能满足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也能保障寒门子弟的出路,那我举双手赞成。
举个栗子,假如谢耳朵出生在我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大可能地会受到父母及老师的重视,然后收到他父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成长为一名量子物理学家。但如果是在农村,谢耳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天赋极大可能地被浪费,最好的结果是他通过全国性的物理竞赛获得奖项受到关注,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孤独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大家都不是谢耳朵,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对于我们来说,生在寒门与生在中产家庭完全是两个概念。而选择的机会越多意味着寒门子弟被淘汰的几率越大。最终导致真正的阶级固化。
中国最多的不是富人,是穷人。
只有高考,才能让寒门子弟有一点点的希望,在一条崎岖坎坷的路上与精英阶层赛跑。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二):笔记
1.重回人的语文
1.删改文章导致逻辑不通
带刺的朋友
标准答案
1.教条主义
2.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某句话的含义让文章的作者都莫名其妙
小学语文四大缺失
1.事实缺失虚构情节爱迪生救妈妈真理从来都不是通过假话来传递的
2.经典缺失即使有也被删改的很严重鸟的天堂
3.儿童视角的缺失
4.快乐的缺失
过程不重要,目的最重要.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
民国课本
暴风雨过后的一个早晨,有个男人在海边散步。只见许多小鱼被卷上岸后,困在了浅水洼里。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得干死。
浅水洼旁,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弯下腰去,捡起小鱼又用力地将它们扔回大海。
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又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柏林墙倒下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下.它倒下之后,没有人相信它居然能那么长久的站立在那里
我们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是我做好我自己的事情
现在所有的教育问题最后都归到教育之外了,也不是理念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而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他应该是最不讲利益的东西
2.呵护童年
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被人为割裂开的学科
在学校,一个学生不仅学习的是教师,还有他们的学长们
健康向上的合格公民
没有差生,只有有困难的孩子或需要帮助得到的孩子
不会用优良中差这样清晰的标准,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孩子的状况
整个宇宙.上帝或神忍耐地.很有耐心的等待着人类在智慧当中重新获得童年. 飞鸟集
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学会如何生活是最重要的
lans (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 编辑
LANS(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成立于1995年,并于1997年正式成为美国加州注册的非盈利组织,主席黛布拉·斯内尔秘书丹·杜根是前华德福学校的父母。
该组织专门针对美国的华德福教育体系,指控华德福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公费补助,民办民营,违反美国宪法的政教分离精神,浪费公帑。该组织宣称华德福学校教导人智学,其相关内容含宗教成分,并指控人智学的宗教性。
LANS组织于1998年[1] 正式针对两家位于加州公立学区的萨克拉门托市联合学区和双垅小学区的华德福学校,提起联邦诉讼,以制止两家学校实施华德福教育方法。该组织发起诉讼时,在编成员少于50位。
该案件在长达超过十年间,分别在2001[2] 、2004、2005、2009、2010年审理,在被法庭初审驳回后继而上诉,最终于2012年[3] ,被联邦第九区上诉法院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for the Ninth Circuit驳回案件,宣布败诉。
法庭结论,PLANS组织所提出的,人智学是一种宗教,以及华德福学校教导人智学,两者皆不成立。
3.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2012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
留守儿童
在2000年前后,我们基本普及了农村的义务教育,但撤点并校
自主招生破坏公正
2005年,教育部决定清退代课教师,但是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是清退不了的,只有他们能在农村呆的下.留得下,而且聘请代课教师便宜
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青少年辍学
异地高考
4.守望乡村
大学 大学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就是大学精神
实用和实利主义,虚无主义
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太快,不理性
生活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是本质。当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而不自觉的时刻,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长久以来你多适应它
蒋公的面子
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学生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刀锋,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住,变成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幻想这样。幻想那样,本能的渴望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现实留给他们的,只有纠结.恐惧.退却.茫然。
教育行政化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本科生不应该发文章,只能靠抄,但是学校鼓励
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名校和名师,也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决定于你自己,具体来说,就决定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路上 高校改革
一个大学校长,就是要为大学争独立,为教授和学生争自由
大学一定要独立办学,才有可能有自己的精神和内涵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这个学校才有真正的自主权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要有国际视野,所以采用全英文教学
全人教育理念
老师不应该是监护人
公民教育
哈佛公开课《正义》
央校公民实践
掷出窗外
民国时代,商务和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的公民教材贯穿了小学到大学,后来国民党虽在公民课本中加进三民主义党义,但有关公民的权利和责任的教育大体不变,而且教员也有自觉抵制党化教育的行动
1949年后,公民教育被政治思想教育代替
公民一词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城邦政治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泛指 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8世纪末,公民教育走进西方国家的主流课堂
你有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愤怒,但是你可以把它做的好玩一些,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能够吸引更多眼球,公民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进步起来的
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个相互试探边界的过程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四):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待更)
今天看了人民的名义一二集,剧情拖沓,台词废话,到是贪官处长的表演让我有些动容,不过也稍显做作刻意,情感转折太明显,出现的口误也让人觉得是编剧无能为力了(不过最近这部剧大火倒让我想再接着看两集)。于是,翻看豆瓣想看列表看到了盗火者。看了一集,足够思考了。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定位,生活的乐趣,哪怕他以慵懒的形态还是颓丧的形态,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他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或肯定,因为人是独立的,他的价值是自己本身定义的。我们的价值观一直在强调儒家积极入世,我们要宽容大度无私奉献孝顺听话,嗯,重要的是听话,统治者需要听话的臣民,社会需要听话的公民(当然遵纪守法还是必须哒~),学校需要听话的学生,家长需要听话的孩子,为什么,因为听话好控制呀,不会出乱子,不会异想天开,让他们措手不及颜面扫地,能够满足控制欲,按照他们的规划的道路走。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五):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这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纪录片,它告诉我们问题的存在,我们要引起关注,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我们不一定要按照片子里的方法(有些我觉得确实不合理)。我个人觉得在目前高考的大指挥棒未改变的情况下,不能否定学校教育,但是在学校教育下,我们更加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家长要刷新自我认知,并正确引导孩子。很多问题是家长自身不作为带来的,家长盲目信任老师,盲目的跟风各种辅导班,盲目信奉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类“至理名言”,家长的思想和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和认知,我觉得与其改变中国的学校教育,还不如创办家长学校来的重要,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这才是关键!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七):社会影响教育,改革的路还好漫长
人文教育那一块想到高中时候的自己,对人文思想教育充满了向往,当然也很孤单,从来没遇到过马小平老师这样的人。如果说当初我留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里,或许今天就会是推崇实践人文教育的一员!而这些年来,我自己也离那些正直,公平,越来越远,向利益妥协,觉得社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也习惯了这个样子,真的很悲哀。
有一些内容倒是批判得太过分了一些,有一些独立教育者的观念也有失偏颇。但是有不断的人来思考,并不断地付诸于实践,就挺好的。教育改革光改革教育是很难成功的,对于那些在独立学校教出的孩子,大多数人的疑问还是能不能赢得高考,能不能适应社会,这也就反过来决定了这样的独立教育是不是成功,是不是有效。可是如果社会不进行改革,这样的疑问永远都不会被打破,仍然会有绝大多数的人服从于社会现状。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八):回望民国是没有出路的。
最大的感受:进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大多是文科出身,而且是八十年代启蒙者类型的理想主义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开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日学堂的张健柏。此君是否正格武大哲学教授不甚明了,但是以中国传统武学修身,以科学求知的精神育人的理念最对我胃口,而且其谈话姿态,有名士风度。
我认为这些“替代性”/“体制外”教育的问题有两个:
1. 不够专业化,有教学理念,却无教学标准和体系,一厢情愿地提供美育、德育,遥望民国,孩子固然快乐,健康成长,但是除了那个鲁班木工学校之外,我没有看到它们对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人根本上是一个可供售卖的劳动力这一现实有任何应对的计划。
2. 无法回答普通家庭对教育回报的需求,最后只能是精英家庭的替代性产品,反正这类家庭有提供孩子就业的资本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法回应中国最欠缺的,下层家庭所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这一需求,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而且反映了左派运动沦为思想游戏已是全球趋势。
教育固然是要把每个个体当做独立特殊的个体来对待,但是如果无法探索出另一套可供选择的社会教育系统,对现实的推动将会微乎其微,最后只能沦为精神按摩。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钱理群所说: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意指政治改革。但是政府力量过于固化和强大,而无组织的思想运动和教育改革,常常连正面冲击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消散,转而回到《河殇》的悲情基调上去。
老一代的理想主义者们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想到用新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斗争。当然,知易行难,但是在一个互联网和资本的年代,只是回望民国,将希望寄托在美育德育的感化力量,从个体教育出发,到个体教育结束,最后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探索体系性的构想,是下一步要做的。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影评(九):那一把燃烧心灵的火
我们都是教育的参与者,无论作为学生,抑或是学生的家长,还是将来要成为学生的家长。《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2013)》记录着一群理想主义者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他们来自30所大中小学,包括50位一线教师、20位学者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从教育直接参与者本身来寻找教育的出路与希望;而恰恰是这种方式能为各方参与者提供践行理念的平台。
quot;这些影像,记录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呈现了民间’盗火者’的探索与尴尬,也还原了体制内“盗火者”的不懈与无奈。"内容详见《盗火者》(郭建光,中国青年报 ,2014-11-05, 09 版)
他们的做法与理念,或许存在着局限与瑕疵,我们可以不认同,可以质疑,甚至反对。比如,我们不必对语文教材吹毛求疵,苛求每一篇都完美,因为每一本面向大众的书本都不能使每一个人满意。又比如我们多数不会认同只让小孩读古文经典而不求甚解,且不教授其他现代科学发展而形成各们科学;因为文化和知识都必将随时代进步而更新……
但无论我们持着何种观点,必定会反思自身所亲历过的教育,从而达到某一种自觉(悟),而这种反思乃至自觉将对我们自身甚至下一代的成长均至关重要;当多数人能反思,也许教育就有了希望。
因而,拓展我们的视野,如亲历一种不同方式的原汁原味的教育,而非经过拆解及包装后的泊来品;也许将能为我们自身的反思提供借鉴及实践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