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奇书网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分类: 读后感  时间: 2022-09-16 21:27:10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一)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初读余秋雨的《废墟》,扑面而来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气的笔触。“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对废墟复杂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给我的第一个疑问,而当文中提到“废墟文化”时,我就更加疑惑,这里的废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废墟令他既恨又爱呢?废墟是文化的结束。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曾经,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旧时中国的腐朽与无能……这一切的废墟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曾经鼎盛的文化。废墟象征着毁灭,象征着没落,它是残忍的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叹与哀惜。然而这种废墟何尝不是美的?人们的雕琢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废墟的悲怆与破败,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往。历史是公平的,它用废墟警告人们,谁再重蹈它的覆辙废墟是文化的开始。历史的车轮轮回,弹指一挥间,千百年转眼即逝。当废墟还带着曾经的文化,还带着世人的叹息的时候,新的文化开始了,它在废墟上重建。黄鹤楼重建了,却不失古朴与简洁;雷峰塔装潢了,却不失苍劲与典雅;万里长城整修了,却不失庄重与大气……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在新的文化开始的时候又不忘,不忘那层金的烟尘所埋没的废墟。然而,这重建的废墟又怎么能说是定然美丽,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废墟中却透露着一种完美的遗憾。正如作者玩笑般的话“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不错,修复的废墟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充斥着现代的气息。黄鹤楼用钢筋连接,用砖瓦垒砌;雷峰塔用现代涂料和电脑技术上漆;万里长城竟用混凝土和黄砖修补……丢失了的废墟让自诩“文化”的我们放弃了发觉,而觉醒的人们开始在废墟外发现唯美的文化。于是新与旧,笑与泪,苦与乐在废墟这个交点上汇聚。

如若说前两个主题是引子,那么辉煌的交响现在才开始。古往今来无数的故事、传奇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而告终,然而面对这似乎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往往又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会和想象一样,现实并不会完美无缺,更不会尽善尽美。近千年来,脆弱的中国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这也揭示了这个柔弱的民族面对残破的废墟时的懦弱与畏缩。而废墟中隐含的文化正是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举世之人坚强,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时代进步与辉煌!

我们其实不必去掩盖悲剧,去掩盖废墟,历史的轨迹总会有一天帮它们解脱枷锁。欲盖弥彰的侥幸心理,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段败笔。既然如此,何苦去追寻远在天涯的完美,何不坦坦荡荡地行走于荒寂的废墟?当有一天,你的眼前尽是古人留下的遗迹,尽是沧桑的废墟时,不要退缩,更不要闭上你的双眼。收起那颗怜悯的心,当手触到那粗糙的岩壁时,请用心去感受废墟的心跳。把心头的忧虑与苦行撒手在废墟,让时间将它们掩埋。它仿佛是开启时光隧道的钥匙,又仿佛是一面识透人间百象的词典。

恍然间我彻悟了,废墟的文化是对自我和他人自省自律的美德,更是直面生命历程的勇气。蕴涵的是未来和过去,辉煌与沉沦的宿命,更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的明镜。

我们,挟着废墟走向现代。

我们,更挟着废墟走向文明。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二)

余秋雨作品《废墟》写得很大气。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说起,感悟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是的,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我曾经到过欧洲的几个国家,我赞叹欧洲人的聪明,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值得骄傲的名胜和古迹。从德国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我们都看到这些国家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爱护,一般对那些文物只做维修,不会轻易拆建,不会因丑陋而去掩盖它,也不会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个文革时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语录纪念碑,到后来却是在极右思想指导下,政府把它给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被拆掉,这让我们觉得十分可惜,这种掩盖曾经沧桑历史的做法,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资源的浪费,可惜,实在是可惜啊!

如余秋雨文章说到的: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一个城市的建设,就像欧洲那样,可以向城市外发展,尽量能够保留原来的好东西,在保留的同时再进一步发展新的。如果广州城市目前还像十多年前那样规划和建设,那么城市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给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走向世界呢?因此我们对值得保留的东西没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当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们买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愚昧使我们尝试到愚昧的苦果,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尝试下去吗?当然不能够。

让一个外国人来广州,看我们那些建得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真叫我这个广州人感到惭愧。试想,如果意大利比萨斜塔是正的,那么想看的人一定不会多;如果罗马斗兽场不是废墟一片,也不会吸引那么多好奇心理的人们;如果故宫、颐和园、兵马俑没有了,那么北京、西安能有那么多人喜欢吗?若老外来中国看他们都有的高楼大厦,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财力跑来中国看吧。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忽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广州的建设,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市政府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去保护原来的东西,利用这些资源造福于民众。目前,在城市里面有多处古迹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且抓紧做到宣传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余秋雨文章说到,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吧,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才是人类的大明智。

余秋雨作品《废墟》我仅仅是站在城市的建设和保护文物古迹角度谈了点感想,而实际上他这篇文章其它的内涵和感悟更为深刻,这是一篇很值得阅读和深思的优秀作品。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三)

提到废墟,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总是模糊而又清晰。一条古巷、一截城墙、一处石窟,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摇在青山绿水之围,或矗立于万倾碧波之央。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还历史以真实

余秋雨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是的,或许文化历史的发展是总得留下些什么的,正如我们在沙漠上走过就会留下深深地脚印一样。

“废墟是资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没有废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废墟的文化是肤浅的,没有废墟的历史民族是幼稚的。废墟是历史长链中的一节节锁扣。“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

关于废墟的修缮与重建

然而,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却是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真实的废墟,才有真实的文化,真实的历史。保存废墟而不假饰废墟,开发废墟而不是重建废墟。因为那样是对历史的戏弄,对文化的糟践。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却是如此荒唐而愚昧。开着推土机上废墟,用今天的金碧辉煌来替代昔日的残壁断垣,刀削斧砍般的历史痕迹被现代装饰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净净。“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梦,只是今日的游戏”。这样的废墟只是一堆堆实实在在的现代垃圾而已。

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废墟,但我们需要让已经停止的大钟继续驻留;圆明园被毁了,但我们需要留下废墟,让历史沉淀。如果重建一座崭新的圆明园,让其恢复原本的堂皇,那么或许就会像余秋雨所说的那样“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这是多么的可怕。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然而我们总不能让地震后的四川永远一片废墟吧,留下少部分让历史记住它就够了。

废墟,悲剧悲得完美

正如“生离别”预示着重话巴山的幸福,“新月如钩”描绘着“月满中庭”的完美一样,往往许多东西她并不完美,但却孕育了另一种美。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而余秋雨说,黄叶本身就是美。“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我们的生活避免不了坎坷和波澜,波澜起伏的生命之旅才会奏响一曲完美的乐章,而历史也正如人生,有时候历史的悲剧也是一种悲壮的美---就像废墟。

我们总是害怕真正的悲剧,对废墟总是遮遮(www.moths.com.cn)掩掩。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余秋雨说。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吞没了我的企望,我的记忆”。 诅咒废墟,昔日的金戈铁马已烟消云散,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桥已芳草凄凄。“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毁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真实的历史宽容悲剧的存在,真实的生命过程允许不完美。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 三峡余秋雨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之旅读后感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