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15篇
管理学论文 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理学论文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学论文 1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着重于将林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林业实践相结合,二者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培养一些致力于林业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吸取一些他国的先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经验,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管理学论文 21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学科门类发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还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性和最强的运用性、实践性。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两大动力引擎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有部分专家学者按两者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给出了三七功劳划分的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说服力。而管理学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我国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这门课程,其已正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直接作用和引导着学生管理能力质的飞跃。这门课程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学科的丰富性(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在管理的对象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所需知识、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第二,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相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软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两大目标。第三,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学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定理做得到时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对象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元化也会使得管理知识的运用必须必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学校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社会实践的风雨磨炼。第四,管理学具备发展的连续性。从管理的产生和管理学的发展来看时空差异巨大,管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发展,而管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也才仅仅几十年而已。实际上,管理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其理论也不断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2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1管理学教学已进行的改革回顾现有关于“管理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以扩充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改革
由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重点已不再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资本,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本管理的重点,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性调整,应将管理重点转向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导向中来。为此,同行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对象,分别增加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课内容以应对发生的实际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职能”等有关知识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1.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亦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观,为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获取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方案决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证性案例资料,通过“讲座环节”、“视听环节”、“示范环节”和“讨论环节”等进行实证案例的教学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上课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借鉴。
2.1.3以更需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
“管理学”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是对人类普遍活动本质的“复制”。鉴于此,同行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企业的对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重视“量身定做”式培养,主要通过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既注意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尽管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但仍有部分学校仍延续着古老的黑板、粉笔模式,而以老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2.2课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管理学”也不例外,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还需教材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等等相关性内容,但学校在系统性投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撑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2.2.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理论上讲,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管理事件能够进行熟练的解决和分析。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渠道和机制的不成熟成为了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一个阻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深度认知。同时,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实践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更深层次领悟管理的本质。
2.2.4考核方法多样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现较强的单一性,没有必要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题目设计模式:客观题不仅占据着试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创意、创新,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形式上也还采用着闭卷的笔试模式,这只能检验着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
3管理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3.1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要依据现实变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经管类学生较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就要大力运用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是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让不同组的同学展开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讨论,互相进行观点碰撞。当然,这一系列的讨论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从而改变课堂单一的灌输讲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尝试将阅读式教学法引入推广。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讲内容先进行阅读学习,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同时课后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动性,特别注重平时现实生活的有关管理的鲜活案例,并将生活中的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四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据案例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课堂所学管理学知识在案例中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真正从所担当角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换代,在教材中增加国内外实证案例,这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国内一些百强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实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我国的海尔集团20世纪90年代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一直被国外教材视为经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实时更新中,建议我们国内高校也应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添加国内外典型案例,以增强教材的实证性和丰富教材内容。
3.3使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
尽管同行们在管理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内高校关于管理学的.授课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无关系,总觉得文科课程没必要进行实验环节。有的院校纵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大多以课堂案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身临其境的实感,也远远达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的完美结合。因此,要全力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企业实体的联系,并与企业达成实现基地建设的协议,输送更多的学生去实训练习,增强实训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以便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4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正被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变着。鉴于此,要加大和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动态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到管理模拟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体悟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乐趣,从而解决“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5推进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进程
一般而言,案例被认为是依据客观事实对事件本身作出的客观描述。加快推进管理学案例库建设对实施案例教学尤为迫切。因为案例教学具有其自然的优势,如案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妙在通过学生研讨能够“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巧在能够通过案例使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亲历其境,融入角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关于管理学的教学案例“舶来品”居多、“自产品”较少的现象比较明显。而且,案例鲜有联系实际分析的,多为简单描述。因此,在推进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国内外案例相结合,描述和实际分析相结合。此外,应该强化学校之间的横向协作,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实地调查、大量收集基层鲜活的事例,分类编写各类案例,逐步形成一个体现实证特征的管理学案例库,为管理学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撑。
管理学论文 3昨曰收到恩师王勇教授发来的邮件,打开一看,不禁面红耳赤,热泪盈眶。邮件大致意思是王老师析出了我这篇拙作的一部分,投给了日本某刊物。为学生,在学术方面不积极主动,处处让王老师费心,深感惭愧。
回想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让我成长了很多。最大的荣幸是王老师能收我为徒,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每次拿论文给王老师看时,内心总是无比紧张,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完全上不了台面。但是王老师的指点方式异于别人,其他老师喜欢将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自己认为能写的方向告诉学生,而王老师却是按照我们学生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指导,发掘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我的小论文和毕业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王老师正在研宄的范畴里,但他依然没有否定我当时的构想,并力所能及地告诉我如何能写出新意。所以,后期我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毕业论文应该说和王老师的这种指导方式有很大关系。感恩老师对我的殷切期待,感恩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此情毕生不忘。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年龄有些大,以后不一定有机会能将学术道路进行到底了,但是一想到引领自己走过的这段学术之路的是王勇教授,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感谢王宝平老师,江静老师,金俊老师,张新朋老师,肖平老师以及其他各位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同志社大学日文中心的各位老师,在我留学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照顾。最后,还要感谢同窗们的包容和陪伴,关心和鼓励。
希望这篇论文不是我求知人生中的句点,而是一个大大的逗点,为美好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在社会的大舞台里发光发热。也衷心祝福王勇教授及上述所有老师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管理学论文 4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并且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实施绿色营销。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仅能够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其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企业;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必要性;对策
1 绿色营销概述
绿色营销的产生源于绿色消费的驱动。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消费者已经意识到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迫切希望企业能够生产并销售有利环境的绿色产品,因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
而绿色营销,易言之,可谓一种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企业基于环境保护的经营理念以及绿色文化的价值理念,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出发,旨在达到消费者绿色需求的目的。
绿色营销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绿色需求三者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规范并优化企业行为,从而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扩大市场销路。
2 实施绿色营销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意义
2.1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日益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大,导致环境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我们应在新时期检讨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施绿色营销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达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目的,并且保障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所以,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将生产经营的活动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能够实现自然、社会以及企业三者的共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绿色营销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将对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绿色化”,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充满“绿色”。
其一,在对绿色产品进行制造与再制造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形成较好的绿色质量理念及绿色质量体系,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管理的增强;其二,通过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企业员工还可以形成统一的绿色营销理念,进而提高企业全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这样一来,在获取巨大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优化企业内部,使之生机盎然,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及绿色消费 随着人们更多地注重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以及消费质量的情况下,绿色需求与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时下新型的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就是在实现基本消费的同时,消费者还将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考虑在消费范围之内。
对于绿色消费而言,通常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绿色消费是消费者有节度的矢量、适时及适度的消费。
消费者更多关注于产品的实用性,产品是否能够做到节约性,不主张过度消费,比较喜欢和谐自然的消费产品。
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者注重理性消费。
在购买并使用产品时通常将节能环保以及对身体健康考虑在内,亦或是有此种本能的感觉。
基于消费者的此种绿色消费需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开发绿色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及绿色消费。
3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3.1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 第一,可加大“绿色标识“的发放力度,确保绿色产品以及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绿色”奖励机制,对于绿色企业可以充分的享有一些优惠的权利,例如发行绿色债券、减免税等等;第三,贯彻落实生态平衡的维护以及环境保护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同时还可以实施资源核算制度,将其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四,完善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将经济目标责任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集合在一起;最后,还应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法律法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有的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应按照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参照国际惯例,进行适时的修订;对目前“绿色”法规立法体系的空白要尽快进行填补并完善。
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与企业营销管理协调的发展,促进绿色营销的有效实施。
3.2 创建企业绿色管理组织,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绿色营销管理理念,企业应组建有效的管理组织,并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一,组建绿色管理组织。
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可组建相应的绿色管理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一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定与处理。
例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以及绿色销售等等,同时还可对企业内部进行分级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做好企业绿色营销的工作;第二,建立健全绿色认证制度。
以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为依托,企业应力求通过绿色环境标志认证或者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第三,完善绿色教育制度。
主要有:使企业员工真正了解绿色理念并且真心接受绿色理念,加大宣传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力度,并且对于特定的职位,企业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专业的环保技能教育;同时,为从整体上加强教育效果,企业还可增设一定的鼓励政策,例如绿色营销奖等等;第四,建立绿色采购制度。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对于产品供应商,企业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绿色调查以及严格的绿色评估,将供应商在优化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绿色营销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健全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于自身绿色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3.3 积极利用绿色营销组合,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第一,做好绿色产品的开发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企业要对没有公害、分解性能好的新资源和新能源的绿色产品进行及时的开发;第二,对绿色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
企业应对绿色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颖理念,在制定绿色价格的时候,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例如:崇尚自然、求异以及求新等考虑在内;第三,设计绿色包装。
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包装观念,即主要是以促销为主,而使绿色包装应过多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完善企业绿色营销的服务,始终同消费者站在一起,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五,要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工作。
通过调查,应选择在消费者心中拥有良好信誉的商家;可创建绿色产品专柜;完善销售网络体系;加强了白色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企业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及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污染以及二次污染。
运用绿色营销组合已经成为企业树立绿色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曲岚,许文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J]. 科技广场,20xx(02):194-196.
[2]王春兰.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J].高职论丛,20xx(01):8-11.
[3]徐建中,冷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模式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C].20xx:6.
[4]柯黎.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xx(03).
管理学论文 5摘要:管理思想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理论,要想系统了解西方管理学原理首先要了解它的理论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基本原理为日后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进行借鉴与应用做准备。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理论发展阶段;基本原理
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家、教育家、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曾说过:“学习管理学,如果不对管理学的历史以及先驱思想家的工作有所了解,就难以明白管理学的内容、范围及其发展的趋势。”
从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经过来看,管理的发展都源自西方管理理论,自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史前积累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从近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 古典管理理论:
20世纪初诞生的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因其孕育着重大的价值而不断被后世所发现。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近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对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包含: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生产率;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要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实行差别计件制;工人和雇主之间双方合作;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等。
泰罗将其管理思想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了当时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先河,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也是古典管理理论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五大管理职能思想,为后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为管理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 近代管理理论: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学经历了向近代管理理论迈进的新阶段。此阶段的代表成果有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和梅奥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
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有:
1. 提出了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理。
2. 提出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这是巴纳德提出的著名理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体。
3. 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即组织的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的动态平衡。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被当时定义为开辟了行为科学的研究道路。
三、 当代管理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管理学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管理理论领域出现了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繁荣局面。在此阶段,管理理论被分为了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1. 管理过程流派:即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的理论流派。
2. 管理科学流派:指出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测量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信息技术的普为组织管理中介入科学方法成为了可能。
3. 组织管理流派:即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巴纳德是组织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西蒙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组织管理的研究内容。现在,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4. 行为科学流派: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和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
5. 经验管理流派:就是以大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案例分析流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领域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更多强调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视企业与员工共有价值观及向心力的作用;其次,技术信息时代对管理影响作用,即信息时代对企业在实际工作处理过程中、企业管理结构、企业间的关系上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企业管理技术和管理过程在发生着变化。这说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创新意识在逐步加强。通过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值得后人借鉴及应该的基本原理现归纳如下:
一、 将个体作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出了三种个体的假设观念,依次是:
1. 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个体。
2. 社会人假设,即认为个体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追求社会性的认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情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 管理人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但以上假设都只强调了个体的某一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体。当个体在生存得不到保障时可能就按照“经济人”的方式行事;当他们需要别人的更多理解与认同时,就会以“社会人”的方式处理;当他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做选择时,往往会按理性准则行事。这样的个体在现实中称为“复杂人”。
二、 对个体的分析:
1. 个体需要与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理论将个体的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成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说明,个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组织中,当个体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而高层次需要对其行为的激励更为强大、持久。但需注意的是,需要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到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的,所以人的需要有其局限性。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动机是引发行为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和现实动力,它把行为引向能满足需要的具体对象。在企业中,员工的各种积极或消极行为都受到各种动机的支配而产生的,而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外部诱因激发动机,就会直接引导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2. 组织中的学习:
组织层次的学习是组织作为个体组成的集团的学习,是个体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中有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个体的知识储备,即在组织成员头脑中保有的知识,包含着与组织有关的和与组织无关的各种知识。另一部分是属于组织或大家共享的,或一部分个体享有的知识,如组织的制度规章、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行为准则等。组织中的知识、信息是需要经常更新的。组织层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促进个体学习,发掘并利用个体知识储备中有关部分为组织所用的过程。
4.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并驱使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些个体表现出的就是工作热情;有些表现出的就是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组织的整体心理能量不是所有个体心理能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的综合力量。就组织而言,只有个体与组织的价值观与思想形成统一一体时,才能焕发出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创造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的组织气氛,调动各方感染力,促进个体焕发其自身的能量为组织所用。
三、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巴纳德的著名理论,它们是组织管理者要管理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有效工具。在管理者与员工的交往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运用是相互并存的。巴纳德指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它们互为条件,只有在两者统一的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非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难以科学化、非理性化的部分。这说明光运用正式组织是不可行的,因为非正式组织能赋予组织以活力,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沟通与维护个人的完整人格,有时非正式组织起着比正式组织更为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它包含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
1. 组织内部平衡:
是指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体的可用来满足其需求、影响其动机的诱因与个体对组织的贡献之间的平衡。
运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个体可以方便组织评价个体的贡献,但由于个体需求层次及判断根据的不同,会有碍组织实现内部平衡。所以组织在对个体进行诱因分配时要考虑好方式和方法。有时说服教育和强制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但在诱因分配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互的作用的结果。
2. 组织与环境间的平衡:
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平衡,也就是说组织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要想与环境保持平衡就要在环境中承担实施必要的职能,要确定好合理的组织目标和战略,以有效地付诸实践。
3. 组织的动态平衡:
是指组织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组织的内外因素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组织的动态平衡就是在打破原有平衡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再建新平衡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组织的动态平衡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实现组织动态平衡问题就是组织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的问题,这是所有组织都要面临的。
五、 管理的观念
巴纳德指出管理作为组织的特殊器官,是一种有意识的协调,以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组织的发展及经营战略路线的调整,随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服务与指导。如巴纳德提出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主要包含:组织目标的设定与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而如前所述,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理论,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也在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改版),20xx年6月第2版
管理学论文 6公共管理学属于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探讨其学科定位以及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联系较为重要。从语义的角度分析,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必然存在差别,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从内涵和发展的角度看又有互相汲取、超越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种螺旋式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之间的革新、发展进行探究,对于新时期的公共管理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孕育学科,公共管理学必然不能全盘吸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时期的公共管理发展等重大问题,尝试从历史角度考量二者的渊源关系、发展方向等,是具备实践价值与意义的。
一、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行为本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行为,但是,至今对于管理不同的学者仍然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比如,管理是一种决策; 管理是一种计划、控制职能; 管理便是对人类和物质资源的调配等等。管理学者埃尔森汲取了部分管理学的观点,认为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职能,分别是管理内部构成要件、外部构成因素和战略。
就一般的管理学观点而言,管理是在组织与组织环境互动过程中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调动组织各项有效的内部资源以及外部资源,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促进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互相之间的协调均衡。因此,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就是对管理行为的系统研究,探索管理行为的一般内在规律。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独立词汇出现在20世纪的30年代,其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则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公共管理学科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对巳有的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与发展。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一种低层次的技术行为,也有学者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二者只是同义反复而已。
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当前仍然没有提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佩里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只是一种新的管理途径,主要的功能是从一般的传统行政范式形成的综合性工具。而加里森则是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学科边际整合,也就是对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配合政治资源的信息进行整合,是一种管理学的计划性整合。莎菲利兹等人认为,公共管理能够把相关的政策以及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技巧以及技术等。布里顿认为,公共管理本身和社会科学概念之间存在各种程度的联系,其目的仍然是探究实践性方法和技巧。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来看,公共管理相对比较重视管理实践,而且重视问题的发现及解决,以问题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公共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行为,这一行为从性质上看和管理学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公共管理的实践都是基于一般的管理学而又与非公共权力区分开来,因此,公共管理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这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有着和管理学不同的学科特质。
管理学和公共管理之间存在互相汲取的关系,但是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也是分野而生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的过程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特定的学科定位和导向。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而言,其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方面的结构仍然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需要在研究实践当中更加精致化。
二、从管理学演进到公共管理学: 汲取及超越
( 一) 对于效率的追求: 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
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完成了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在19世纪末进入了托拉斯等垄断型资本主义阶段。虽然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的社会矛盾随之产生。而管理学的发展主要就是解决这一方面的社会矛盾,关键是对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的效率支持和解决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以管理学家泰勒为主要代表的科学管理对于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泰勒围绕生产力效率提升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生产者的各个工作环节入手,从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等采取标准化的研究方式,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工作定额方式,并且限定科学的标准工具。泰勒认为工人应该在标准化的作业环境当中开展,并且采取激励性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在生产单位内发挥自身的生产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观点,并且对此后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标准化管理等观点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关于公共管理的观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及其扩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围绕政府的行政运行问题展开了管理学方面的考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也逐渐复杂起来。过去的行政机构往往是少数人控制,但是随着管理越来越复杂,大批人员进行主管已成为常态。因此,过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逐渐膨胀扩大的行政机关的实际。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是朴素的、碎片化的,无法对不断扩大的行政公共事务领域提出有益指导,因此,公共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科学管理提出了效率的分析方法,它是人类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典型结合范式。公共管理也关注到这一方面,即是对于政治行为当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抽离,进一步追求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高效性。
威尔森在其行政学着作中提出了对于独立的公共行政学形成的思考,认为独立的行政科学能够促进行政和政治思维的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项技术性活动。这也是后期一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者提出“技术官僚”概念的原因。因为行政管理是具备通用性的,某一领域的承接工作需要一些人员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政治却具备特殊性,政治本身是一些政治家提出个别政治主张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所以在威尔森的观点中,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执政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政治不需要直接干预具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在社会服务等方面,这能够大大提升公共事务服务的水平。
行政事务和政治事务的二元区分在威尔森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在很多政权模式中,国家的意志与政府的执行能力二者存在明显的功能区别,这种功能区别可以理解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因此,依弗兰克的观点,行政本身就包含司法、商业引导行为等具体的工作,行政本身是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提供公正的服务,这种服务也需要纳入效率之中,这也就是行政效率的体现。被赋予效率概念的行政服务行为就进入到技术的衡量当中,也就是政治通过民主进行决策,而行政通过标准加以执行,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但各自具备功能定位。这表明,公共管理学已经发展出效率的观点。这一点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 二) 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学科演进
公共管理学显然是从管理学的母体中产生的,但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客观的学科抽离状况。公共管理学是针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因此,与管理学逐渐产生了区别。
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则是针对公共行政本身,缺乏一定的哲学框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缺乏指导思想,认为新公共管理学应该从效率的层面转移到对社会公平的重新关注,并且把社会的公平性作为考察公共事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根据。虽然这样的一种发展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逐渐形成哲学的框架,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仍然没有实现理想的成长。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新公共行政学观点提出后,更多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者仍然认为效率对于行政部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价值就在于高效地运转,特别是美国的公共行政部门尤为重视效率,因此,在社会公平概念刚刚提出时,公共管理学并没有和传统的管理学产生真正的分野。
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观,最终在官员的民选过程当中逐渐受到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因为文官系统的职位任免,并不能够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来实现,虽然行政命令能够让文官系统任免更加高效,但实际上非公平选拔的文官其最后的行政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负责社会服务的技术型文官应该通过合理的形式进行选拔,这一点也正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便如此,社会公平价值观并没有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的哲学思想中,因为公共管理学在学科形成的过程中,仍然侧重对政治伦理以及标准化问题的思考,因此,社会公平观点并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虽然已经发展出自我的学科意志,但这种学科意志并没有完全苏醒,尤其是在从管理学母体中抽离独立的形式上,公共管理学还缺乏真正的独立的核心,仍然对管理学的基础存在一定的依赖。学者在批判公共管理学缺乏独立性的同时,也认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对行政管理提供一些积极的帮助,特别是绩效考核、层级控制等,能够对权力均等化的现象进行反对,从而保障行政机关的高效率。
三、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扬弃
行政机关并不是单纯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产出的企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传统管理学的理论必然被扬弃,公共管理学必须处理行政机关特有的技术问题。对于公共管理学当前所出现的管理主义倾向,实际上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扬弃,重新塑造科学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并且凸显公共管理学的公共性质。因此,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重新审视和批判,能够让公共管理学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学科意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公共管理行为提出理论支撑。
( 一) 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回归
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应定位于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本质就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前,对于公共利益的定义从本质上仍然是不清晰的,这也就很难在公共管理学的科学范畴中对其进行具体化的操作。公共利益不同于企业营利,不具备标准化的特征。企业营利通常可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例如,传统的资产以及新兴的品牌价值,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表达。而公共利益并不能够进行直接的市场兑换,往往是一种无形的观念,更会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而产生变化。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服务项目,而是公共管理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其本质的推动力是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事务负责的态度。仅凭管理学的效率至上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学的价值评估尺度并不是纯粹从效率高低进行出发,关键在于政府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定位等问题。因此,从新公共管理开始走向效率至上的观点后,对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回归是公共管理学重新找回使命的重要支点。
( 二) 公共管理的主客体塑造与定位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不仅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治理网络。这种治理网络的主体塑造以及定位,是公共管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公共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现今出现了公民、第三方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更多个体与组织的介入,从而呈现出公共管理的复合主体格局。一个互相之间可以分享权力以及进行功能补充的公共管理格局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产生这样一种系统结构化的管理结构,也要求传统的公共管理学不能纯粹在管理学的基础上停留,而应该有自身的学科意志。
同时,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科探索路径。公共事务不能如同企业的事务一样采用标准化进行管理,其在管理上的技术以及方式具备特殊性。公共事务所接触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意识、情感以及文化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自我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公共事务管理相对于企业事务管理而言,不仅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在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客观的分野。公共管理在对公共事务介入的过程中,更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这也表明了公共管理必须发展独特的管理艺术。
综上,虽然公共管理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公共管理学的独立学科研究范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于公共管理学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之间仍然存在继承的联系,公共管理学在可预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实现科学公共治理的目标,需要公共管理学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需要其基于历史任务与现实使命,对公平以及效率进行重新整合,并且鼓励公共管理实践围绕实现公共利益社会价值观的目标发展,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经世致用的重要社会使命。
[参 考 文 献]
[1]安俊美。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xx(1)。
[2]蔡听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思考[J].卷宗,20xx(6)。
[3]李德昌。管理学基础研究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与势科学理论[J].管理学报,20xx(4)。
[4]罗珉。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J].管理学报,20xx(4)。
管理学论文 71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结束语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
管理学论文 8摘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行政管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是基于总经理的领导下,由行政部门进行分工负责进行实施和操作,对企业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企业行政管理担负着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技术、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等业务的发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将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和特点,对其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不良作风
一、行政管理的功能与特点
1.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
首先,在企业发展中,行政管理具有服务和保障的作用,通过管理职能强化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运行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当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行政管理应有序的做出应对处理,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在企业运行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工作项目的顺利执行;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然后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为企业员工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过快速的发展,基于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改革;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使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行政管理的特点
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和纵向性的特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是基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上级权威,如果上级行政机构没有一定的权力的和威望,就难以下达命令和指标等。而且,行政管理在企业中是否有效取决于下级职工是否服从指令、上级权利是否具有威慑力等因素,所以说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企业运行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命令、指示等来对企业中的员工、财产、商品、服务、生产、营销等活动进行调整,配合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进执行,且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能够迅速发挥其管理作用。当行政管理通过相应的手段以及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念实现管理目标时,则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过程,不能发生滞后的现象。因此,当企业具有大量的日常经营活动和人事处理的工作时,这就需要行政管理发挥其及时性的作用特点。此外,同政府行政管理的层级制一样,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执行也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即通过企业上级的行政组织对下级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具有纵向性的特点。
二、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不良作风
在当前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大体上存在着三种工作风向。一种被称为“机关作风”,相关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全不管不问,不了解或者无视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和特点,做一些表面功夫,与实际生产发展大大脱离,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效果不能进行调整和管理,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