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成语】: 反求诸己
【拼音】: fǎn qiú zhū jǐ
【解释】: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成语故事】: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不仅我们可用它来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劝勉别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做人处事,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
成语故事分类1、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2、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
3、神话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攀龙附凤、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4、三国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曹操献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连环计、官渡之战、长坂桥、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刮骨疗伤、白帝城、火烧连营
5、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穷兵黩武、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坚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败涂地、兵荒马乱、兵戎相见、朝秦暮楚、二卵弃干城、烽火连年、化干戈为玉帛、祸结兵连、揭竿而起、龙血玄黄、一夫当关、枕戈寝甲、直捣黄龙
6、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马首是瞻、老马识途、万马齐喑、走马看花、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伯乐相马、指鹿为马、塞翁失马、青梅竹马、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3 鸿鹄之志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4宗慇是南朝宋代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他自幼胸怀大志,有一回,叔父宗炳询问他的志向,他慷慨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这惊人的话语,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宗愨少年时,时局比较稳定。很多人都想靠文学才能谋取前程,不愿演习武艺。可是宗慇却热衷习武,很多人因此而轻视他,认为他不求上进。
宗慇长到十四岁时,他的兄长宗泌将要娶
亲,宗家人高高兴兴地张罗着这件事。可是婚礼当夜,宗家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强盗。家人全都慌乱不已,纷纷四处躲避。这时,宗慇英勇地站出来保卫家人,把那群强盗赶跑了。
公元446年,宋文帝命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征讨林邑。风华正茂的宗慇自告奋勇地请求随军出征。宋文帝认为他虽然年轻,却胆气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他“振武将军”的封号。
临阵对敌时,林邑军驱赶着一群经过训练的大象做先锋。象群以惊天动地之势向宋军的阵地冲来,宋军顿时阵脚大乱。在象阵的攻势下,宋军连连败退,主帅一筹莫展。宗慇对主帅说:“狮子乃是百兽之王,我们可以造一些假狮子来吓退象群。”主帅当即命人照办。
双方再次交锋时,林邑军故技重施,再次驱使象群出战。宋军便把连夜赶做的假狮子拉了出来,象群被獅子吓得慌不择路。宋军士气大振,勇猛出击,轻松贏得了胜利。
宗慇不仅多智谋,而且很有雅量。他的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业殷实,每次宴请宾客时都会摆上山珍海味。但宗慇登门拜访时,庾业却说:“宗慇出身行伍,向来不讲究饮食,简单地做些家常便饭就好了。”宗慇毫不介怀,从容地吃过饭才告辞。数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业在州里担任长史,成了他的下属。宗慇对他坦诚相待,绝口不提当年之事。
宗慇的声名渐渐远扬,他的言行也为世人所推崇。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拥众作乱,为骗取士兵的支持,他谎称宗慇是他的盟友。士兵们听了,就大胆地跟着刘诞谋反叛乱。后来,宗慇奉命跟随朝廷的军队一起平叛。宗慇单枪匹马地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大喊:“宗慇在此!”城上的士兵看到宗慇后,都没了斗志。宗慇顺利地平定了叛乱。
宗慇累立功勋,被朝廷封为洮阳侯,官拜左卫将军。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一生,让世人称许不已,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而“乘风破浪”这个成语也广泛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有志之士。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5白龙微服的历史成语故事: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白龙微服的原文
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白龙乃天帝之宠物,豫且为宋国之下民。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与布衣之士共饮,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白龙微服的文言文翻译:
吴王想请百姓一起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样。从前白龙从天上下到清冷的池子里,变成鱼,渔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天帝问:‘在这个时候,你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冷的池中,变成了鱼。’天帝说:‘鱼被渔夫所射是理所当然的,像这样,豫且有什么罪过呢?’那白龙是天帝豢养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酶奴隶,白龙不变成鱼,渔夫就不敢射它。现在君王放弃国君的地位,而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有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了。”吴王这才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一席鸿门宴,引发后人最多感叹的,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到底是妇识短见还是丈夫义举?在现代楚汉研究中,主流看法多认为,项羽的确有妇人之仁,且不听臣言,狂妄无礼,刚愎自用,最终输给了刘邦,落得惨死乌江畔的结局。我们一起来看看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秦始皇死后,秦帝国暴虐苛政,民不聊生,老百姓群起而反之,各路英雄皆起兵逐鹿中原,欲取秦而代之。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时刘邦率众来投。因此时的秦军主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故六国诸侯军得以借此机会整顿复兴。但不久,秦少府章邯率军平乱,先后打败并斩杀了陈胜、吴广、项梁等人,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在形势危急之际,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议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人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人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也正是这个约定,成了后来鸿门宴的诱因。
现在先来说说这两路联军。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则是宋义。刘邦率领的西进军,一路智取力夺,居然先项羽打进关中。其实并非刘邦运气好,而是其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后来投奔楚军的,他的人马并非楚军主力,他手下的’这支兵也大多是一些跟着他从沛县造反出来图口饭吃的老乡亲。他一边打仗,一边收聚陈胜、项梁战败后的散兵游勇,也收编了几个大城市投降的守军。纵使这样,刘邦打到咸阳时也才只有十万余人而已。如此,刘邦卓越的军事才能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刘邦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于是兴仁者之兵;他明白战场变幻莫测,于是熟谙诡谋之用。如此看来,刘邦能先项羽入主咸阳,靠的就不光是运气了。而且刘邦入主咸阳后,对手下将士约法三章:妥善安置故吏,不抢秦宫女人,不杀降顺将士,不贪府库财宝。当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邦更是做出了惊人之举——老老实实退军 霸上。
这又是刘邦高人一处的地方。其实一个人若想成功,他必先有的品质就是白知之明!刘邦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他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一位亲切的战友,一位身先士卒的前锋。正是自己的这份低调,让项羽在鸿门宴上找不到杀自己的理由。由此可见,刘邦的确非等闲之人。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6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7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与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这时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美色,就不听伍子胥劝告,答应了越国请求,把队伍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与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欢心与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与。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队伍,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与,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与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8 华而不实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到卫国去出使。在回国的途中,他经过鲁国的宁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宁嬴看到阳处父长得仪表堂堂,很有气势,心想他肯定品德出众,就对妻子说:“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总是没有找到这样的君子。现在,我觉得阳处父这个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为他办事。”
于是,店主就去找阳处父,表示自己愿为他效犬马之劳。阳处父觉得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鞍前马后服务也很不错,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宁嬴辞别妻子,跟随阳处父走了。
两人往前走,宁嬴就和阳处父聊起天来。经过交谈,店主发现阳处父并没有真才实学,个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变了主意,离开阳处父回到家中。
妻子见他回来,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问丈夫:“你不是要去晋国吗?为什么走到半路上又回来了呢?”
宁嬴回答说:“我看他长得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以为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贵人。没想到他不说话还好,一张口就夸夸其谈,让人讨厌。亏他还能出使外邦!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我跟着他,不但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遇到祸害。我越想越觉得跟着他走不靠谱,就离开了他。”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1.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是十分贪玩的。读书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学,见老师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手里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很奇怪,连忙上前去问道:“老妈妈,您磨这个干什么?”老妈妈回答说:“我想要把它磨成针啊!”李白又问:“这样一根铁杵,得多少时间才能磨成针呢?”老妈妈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总会越来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觉得老妈妈的话很有道理。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旷课了。不论老师留下多少功课,他总是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终于,李白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读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释义: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 铁杵成针
2.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礼贤下士
读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3.一字之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4.房谋杜断
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敌军,攻克城池,众将都争着抢夺珠宝财物,房玄龄却注意收罗人才,充实幕府。将领中勇敢而又有谋略的,房玄龄一定与他结交,让他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经常派房玄龄 入 宫 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谋划策,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5.当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撰写《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征修订整理过的《类札》(即《礼记》)列为经书(儒家经典)。唐玄宗命元行冲等人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行冲就和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编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
这时,右承相张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礼记》一书,原西汉戴圣整理过的本子,行用到现在近千把年了,已经和经书并列;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还加上注解,恐怕不妥当。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
元行冲对这样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进行辩解,文章的题目叫《释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问题:《礼记》这部经典,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过的本予,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的《礼记》行用于汉末,以后经过许多人修订、注释,这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谁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听了说:“当局称迷,傍观必审。”就是说好比下棋一样,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元行冲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6.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为女皇帝时,任用来俊臣等一批酷吏,专办谋反案件。他们造了许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认。
有时来俊臣使用‘饿刑”,一连几天不给犯人吃一点东西。犯人饿得发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咽下去,但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招供。
来俊臣还叫人做了十种重枷,名称就十分吓人,如‘’喘不得”、“失魂胆”等等;审讯时,将十种重枷摆在犯人面前,犯人见了魂飞魄散,往往还未动刑就屈招了。
来俊臣搞刑讯逼供得到武则天的重赏,有些官吏见了眼红,也就竞相效法,出现了一大批如神Ji、周兴这样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许多大臣上朝时都与家中人告说:”不知道此一去还能不能再见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则天发现丘神勋企图谋反,下令将他处死。有人告密说周兴和丘神勋通谋造反,武则天就叫来俊臣去审问周兴。
来俊臣叫人请周兴来吃酒,周兴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来俊臣问周兴:”我这里有些犯人,用尽了刑,还不招认,不知周兄有什么办法?”
周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只大瓮,四面烧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瓮中,还有什么不招认的?”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只大瓮,四面烧起了炭火。周兴自己曾用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没人熬得住炙热的痛苦。 周兴酒兴正浓,来俊臣却站起来对他说:“皇上有令,叫我审讯周兄谋反的事,请兄入瓮吧!”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0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1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后生可畏”成语,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2成语典故
金屋藏娇
成语拼音
jīn wū cánɡ jiāo
近义词
金屋贮娇
成语英译
keep a mistress in a love rest
金屋藏娇历史成语故事
陈阿娇,馆陶公主的掌上明珠,与刘彻从小玩到大。
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为了刘彻的政治前途,趁长公主与栗贵妃闹矛盾之际向长公主暗示刘彻与阿娇能否结为娃娃亲?长公主开玩笑地问刘彻想找什么样的老婆,刘彻笑说喜欢阿娇,并承诺将来要造一个大大的金屋给阿娇住,长公主听了内心窃喜。
阿娇因长公主宠爱,养成了飞扬跋扈的个性。在她看来,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事情都是顺理成章的,更不用说那顶非她莫属的皇后头衔。
在汉武帝身边的所有女人中,阿娇是最反叛的一个,自己尊如菩萨,他人秽如粪土;生活骄奢淫逸、任性妄为。出嫁前不顾祖训宗规,要求已登上王位的刘彻屈尊迎娶,被长公主斥责;婚后,遇事不顺就大吵大闹,搅得宫无宁日。刘彻畏长公主权势,只好听之任之,阿娇越发变本加厉。其实,刘彻并不爱阿娇,阿娇却喜欢刘彻带给她的一切。
太皇太后贺崩,刘彻开始独揽大权,阿娇在失宠之际仍不改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个性,直到卫子夫的出现,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阿娇把卫子夫看成眼中盯,长公主便弄权送卫子夫去服苦役。天无绝人之路,卫子夫因怀上龙种再度受宠,长年不孕的阿娇唯有接受现实,把对刘彻的注意力转移到驻颜术上。她要侍女们每天采集木槿花叶上的露水,然后调配成仙露。刘彻对阿娇制作出来的香味非常反感,屡屡掩鼻而去。长公主与皇太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绞尽脑汁想让刘彻重回阿娇身边。俩人协商给阿娇搞一个生日宴会,宴请所有的皇亲国戚,让天下人懂得皇后阿娇才是备受宠幸之人,结果阿娇不屑一顾并拒绝过生日。长公主唯有请能言善辩的刘陵来劝说阿娇,阿娇在刘陵的劝说下答应出席生日晚宴,没想到刘彻迟迟未到,阿娇赌气回宫,待刘彻赶到,晚宴又被一个来历不名的刺客搅得不欢而散。
女人一旦失宠便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来,阿娇在长公主与皇太后的纵容下,找来妖人楚服在宫中施行盅术,以泄胸中闷气。没料此举激怒了汉武帝,盛怒之下颁诏废除阿娇的皇后头衔,收回所赐玺缓并贬长门宫幽居,但没有撤消阿娇原有的俸禄和供给。
被贬长门宫后,长年的冷落寂寥让阿娇无法释怀,只好花一千两黄金请司马相如赋了一首《长门赋》,这首凄婉动听的歌曲竟在整个后宫流传开来。可缕缕情丝、一纸安慰又怎抵一片离愁。
“金屋藏娇”成了一段哀怨的挽歌。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娶妻或纳妾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3【成语】: 返老还童
【拼音】: fǎn lǎo huán tóng
【解释】: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成语故事】: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这个成语形容老人恢复了青春。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4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5杀妻救将(吴起)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76、前倨后恭(苏秦)
[释义] 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 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正音] 倨;不能读作“jū”。
[辨形] 倨;不能写作“居”。
[近义] 前倨后卑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讽刺。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这个售货员刚才对我大声喝斥;现在却热情有礼;~;令我大惑不解;仔细一看;原来是检查工作的领导来了。
[成语故事]
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