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精选18篇)
情人读后感(精选18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情人读后感 1《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8月1日),译者王道乾。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 2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本来一本不算长的小说是用不着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间有三个星期都没有看,今天再看起来也完全没有断层的感觉。之前对于《情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完全没有与书有太多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拥有较多独立性的存在。直到再次拿起书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百页才豁然理解“情人”这个词起着怎样点睛的’作用,修子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跟我理想中是很像的,当爱情锁进婚姻的契约里就很难保持爱情的纯粹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婚后感情破裂的例子,我们能说他们当时都不是相爱的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封建意识也很浓,所以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会有感情破裂的婚姻,好像之前每一对人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而现在,人们活到六七十岁实在是太平常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深刻的爱着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可能性,我想真的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生活的琐碎不仅能磨灭理想,更能浇熄爱情。不是说一起旅行是检验情侣合不合拍的有效方法吗,一起生活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爱上了他(她)的全部,我们爱上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于修子不想做妻子只想做情人的想法我还是挺能理解的。“情人”和“妻子”,看起来似乎都觉得“情人”更好看一些(微笑)。当然,我并不是为那些有外遇的人士找借口,也不是提倡外遇,只是想说,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爱人做出了承诺,那就别招惹承诺外的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暂时就说怎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情人读后感 3接连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刚被推荐看《情人》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想继续进入东野描绘的推理世界,简单的笔触藏着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东野圭吾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着的前因后果,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些生活哲学,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不知不觉就沦陷了。
而渡边淳一的《情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文风,阅读前往往有个习惯,在看书介的时候心中就在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不外是男女间的那些事儿,没什么新意。
可是慢慢看下去才读出其中的别样韵味,特别是其中情景对话和心里描写部分,真实而又细腻,相互间的`情感交织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的带入其中,如若那个人是我,我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渡边淳一笔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单单存在于书中,其实她只是现今社会其中一类女性的缩影。28岁-35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活跃在职场上,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单身的人想赶紧结婚来摆脱单身生活的孤独寂寞,可是结了婚的人却在抱怨着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修子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的铺展开来,拥有体贴用心的情人时的愉悦,被异性求爱和关注时的自得,看着朋友结婚甜蜜幸福时的心酸羡慕,被情人的妻子发现自己存在时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选择婚姻还是自由时的纠结......仿佛身临其境!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都围绕着情感二字展开,由此延伸的一个个故事不尽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择,都是在和自己对话,不断的认清自己的内心,剔除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后,发现真实的自己。
情人读后感 4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就是这段《情人》的开头描写,让人忍不住一窥究竟。杜拉斯最出名的小说,电影由梁家辉主演。一直想看,但一直拖延没看,这次读书小组里开始阅读这本书,一开始,我是欣喜的。可是才看下去,我就开始崩溃了,这是什么玩意!看得很吃力,人称的随意更换,时间线各种错乱,零零碎碎的句子描写,各种大长句,真的让人看得崩溃,而且很失望。才看了百分之七就放下了,今天到截止时间,要交读书笔记了,我才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
直到半小时前这本书看了百分之八十,我都是厌烦了。可是最后的一章,我居然开始能跟随小说了。前文不断描写的各种回忆,无能母亲,暴力的大哥,懦弱的小哥哥,这些角色的`描述和回忆都非常多。对于真正的情人,那个中国男人却描述很少。可是最后一章,他们分别之时的场景描写,却让我心醉。
这本书这么出名,真的是有道理的。读完之后的感受一时无法形容,让人惊叹于作者的文笔。那种无力、绝望、悲戚之感扑面而来。突然你就原谅了前文的种种混乱的回忆描写。直到分离,她才知道,她是爱他的。可是,一切已成定局,不是么。最后的那个电话,那时她已老去,他却还爱着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时你再回想起那些散乱的回忆,你却好像融入到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之中。
情人读后感 5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
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
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
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
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
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
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
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情人读后感 6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啊。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情人读后感 7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我发现自己的视角和原来有所不一样。我对儿子保罗这个角色的看法是:当这个敏感的孩子出生在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的时候,他无意识的想代替自己的父亲,成为了母亲的“丈夫”,特别是当他的母亲以母爱来束缚他,这个儿子无能为力,无力切断和母亲的联系,只能活着母亲的怀里,自己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连接在一起,一切都按照母亲渴望的模式生活,比如画画,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男人。当他想借助米莉安、克莱尔的力量挣脱这一切的时候,结果发现依然是不可能。但是男主人公,没有泄气,当母亲去世以后,他依然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挣扎。我认为只有他把自己的母亲放在母亲的’角色上以后,从心灵上走近他那窝窝囊囊的父亲身边,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女人。
莫瑞尔太太,保罗的母亲,这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当她的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没有去解决问题,而是不自觉的抓住了自己的儿子,把自己的当做自己的“丈夫”,不愿意放开自己的儿子,使儿子无法成长,在母爱中按照她的意愿生活恋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的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假若父亲再暴力一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对此我觉得一个理智的母亲,无论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儿子,多么的不舍得和儿子分开(主要是心理上),但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一定要忍着痛,把儿子推开,推向他的父亲身边,推向男人的世界,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情人读后感 8读一本书,多大程度上的赞同和感受都来自于你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我看书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无法自己解答的问题和无法自我消解的矛盾希望从书中获取一些解答。作为个体应对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总有一种慌乱和不自信。不清楚自己作为一个怎样的存在才是最恰当的。也慌乱憎恨自己在人来人往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任然孑孓一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大程度上是被人需要的,被人关怀的,被人记挂在心里不被背叛的?我很疑惑也很难过。似乎,命运不把你推向深渊,就没办法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它势必会不动声色,挟持你于无形无影之中。
当我看到书中作者也在挣扎,煎熬,困顿,无法轻易逃脱繁笼的时候,我获得了同情和逃脱。我逃脱了一个人承受直插心脏的孤独和疼痛。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同船的’人,因为风雨同舟,感同身受。
当你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慌乱?社会是不是就不再浮躁?个人是不是就不再空洞?有些事是无法阻碍和跨越的,就像社会进步,就像阶级。虽然,我总觉得自己无能的、不自觉的被社会推着走,但我却没有勇气逃离这条路掉头不去走。人有多大能力改变,突破,承担起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不懂生存的规则,我不会曲意逢迎,不够聪明和灵活到用所有人喜欢的方式和他们相处,还没有足够的格局接纳所有人,因此像个刺猬,总保持距离。让人依赖是需要能力的,我缺乏这种能力,就只好适当保持孤立。
让人幸福是一种能力。金钱,性能力。物质和精神总需要满足其中之一。我们的爱情就在金钱与性能力之间纠缠不清。不过现在的男人真的不多了,特别是同性恋开放的时代,女孩拥有真正快乐的机会越来越少。
情人读后感 9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读后感 10“他是个强健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脸很粗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粗线条;掩在那双浓密眉毛下的眼睛饱含着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着迷。它们好像在舞蹈,但又仿佛被笑声的余音振颤着;他的嘴巴也一样,好像马上会爆发出胜利的笑声,但又没有笑出来。他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
他就是保罗。《儿子和情人》一书中的男主人公。D.H.劳伦斯细腻入微地叙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与母亲的畸恋以及和米丽安、克拉拉的爱情纠葛。这本书探讨了英国下层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写,把保罗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现在读者面前。保罗自小受到母亲莫瑞尔太太的钟爱,但是父亲却对他不理不睬。他特别早熟,心里埋藏着对父亲的仇恨。而莫瑞尔太太则是个复杂的人物,她把对死去的长子威廉的`爱移植到保罗身上。她对丈夫没有一点爱情,只是把他当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极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对米丽安。因为她深知米丽安要夺走儿子的精神之爱,便千方百计地阻扰,并采取冷漠的态度。而米丽安深爱着保罗,本来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她是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丽安以为保罗在得到她的纯洁后会更爱她,可惜她想错了。保罗太爱他母亲莫瑞尔太太了!直到他母亲死后,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于克拉拉,她与保罗仅仅是肉体之恋。后来与她的丈夫复合了。
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其间不但插入了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景物的联系写得栩栩如生,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书被列为英国一些大学文科的必读书。
情人读后感 11《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我眼里,情人—杨·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爱的男人,杜拉斯一个快七十岁的女人即使再会保养再显得年轻也不会有少女柔嫩的肌肤和充满激情有活力的身体了。他爱的是她的才华他们在一起的动力是两颗心的交融,心灵的吸引。现代人又有谁还会为品行的高贵,灵魂的纯洁而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读后感 12记忆中不是第一次看这本小说,以前潦草的看过一遍,但不够静心。私以为这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品味才能认真的看完,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刷网文了,因为网文刷多了的确会影响阅读品味。这本书以后应该还会再看。
很喜欢这本书叙事的时间线和结构、时空打乱,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而爱情是用电影一样的语言,镜头般的画面感来表现。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70岁了,都说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小说更传奇、更有戏剧性。而那个时候,她文笔纯熟,想要如何表达任她信手拈来。
很喜欢情人这个词,像是融在黄昏时分,懒洋洋的光线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罗曼蒂克,宝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挠人心尖儿。杜拉斯不愧是写电影剧本的,我在想,她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在构造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在想象中用电影该如何表现每一帧画面了吧。
情人,这两个字轻声读来,是绵长的缠绵。其实不同年纪的女人,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而十几岁的少女,带有青春时独有的青草香味,她们是清晨里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里悬崖上等待开放的桃花,她们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经意的一颦一笑,对一些人来说便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
“我已经老了。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经典的开头我读过无数遍。有时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会无可救药般爱上她。毁灭又如何,如果有人,让你愿意爱她,爱得咬牙切齿,融进每一寸彼此触摸过的肌肤,每一声耳旁轻语过的叹息,每一缕夜晚倾诉过的灵魂,幸与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罢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情人读后感 13这是一本令人费解的书,断断续续的情节后隐藏着杜拉斯真实的情感,时不时你会从书中的某一处看到真实的15岁白人少女时的杜拉斯,更多的是她写这本书或者说是回忆时的内心独白。
15岁时,她白净的脸孔,舒展的腰肢,白白的连衣裙,男士的帽子,还有廉价的珠宝,在码头深深地印烙着,直到那个从黑色小轿车上下来的中国男人才唤醒了十几年来一直尘封的情感。这也注定了她这潦倒的一生。
15岁的她还有着青春的面孔,即使经历过母亲的轻视,大哥的无赖,和小哥哥的懦弱,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爱那个男人,她并不清楚这到底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但是,到了最后,时间依旧抚不平温柔的伤口,她也就明白,这种感情居然这么深,这么伤。
这本书是一个尘封的’世纪,一个一个破碎的句子还原着一段面目沧桑的爱恋,不连贯,不间断,徘徊在西贡河上的忧伤,终究成了这个故事的道别,最后她的哭泣像是一首华尔兹的谢礼,华丽而又孤寂。
在很多很多年以后,记忆都已经淡化,断断续续的画面却永远停留在记忆里。
“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过去更美。相比你年轻的容貌,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本以为忘记的时候,不小心触碰,又发现,原来一切都这么清楚。或许当他已经淡然的说出,“哦,这只是过去”时,那个面容备受摧残的老人还穿着飘飘白裙在西贡河边的码头上守望而哭泣。
有些回忆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慢慢忘记,它会变成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片段,织补一段温柔的伤痕。
或许她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遗忘对方,然后一切归于平静。却在很久很久以后,发现掩埋在心底的痕迹渐渐发臭,因为忘不了被刺破时的温柔。
命运是本难解的书,最后的分离,华丽而孤寂。
情人读后感 14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作家。在英国,品特被誉为“现代莎士比亚”,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语言的起伏变化与散漫,在平淡的处境中逐步增强危险、恐惧与神秘感,刻意省却人物行为的动机与解释等等。这些特征也多少决定了评论家们对其剧作荒诞风格的肯定,也奠定了品特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剧作家以及荒诞派戏剧传人的地位。
《情人》作为其代表作,坦白的说,第一遍看这个故事,荒诞而情节诡异,丝毫没有看懂作者写作的意图。在进行一番资料查阅后,我才对这部荒诞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人》以一对度过激情期的夫妻对话开篇,理查德过问其妻子萨拉的婚外情,而其妻子竟以一种平淡的口吻进行回答,似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这样反伦理道德的对话,我相信不只会使我,更会让任何的读者感到万分诧异。而当继续往下品读,当一段段怪异的对话摆在人们面前时,一切都不那么怪异了,因为后来在台词中发现,无论是一脸正经的理查德,还是放荡猥琐的麦克斯,或者是不拘言笑的’萨拉,还是风骚妖冶的妓女;其实从头至尾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人。
对复杂矛盾的剧情的顿悟给了读者一份喜悦。当理解到了这一层面,也就差不多懂得了品特写这部剧的用心了。
人生就是如此一出戏,你是谁只取决于你究竟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可以说理查德和萨拉是真实的,情夫和妓女只是幻觉中的人物;或者,情夫和妓女分别是理查德和萨拉的深层自我,而丈夫和妻子只是他们彼此的面具。
在生活中绝口不提游戏的情节,却在游戏中扮演着对方的隐私,久而久之,游戏也变成现实,生活越来越荒诞,最终真真假假男一分辨,我究竟是谁?这里究竟是看园人的房子,还是我自己的家?理查德试图打破这个游戏,他跳出角色去警告妻子,终究无果。最终却无奈的发现他只能转身,不能回头,这场闹剧已经不是游戏本身了。荒诞而讽刺。
究竟哪个是游戏?而哪个又是人生? 品特的荒诞剧给我们的是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里面一个个的演员诉说着自己的人生,然而,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虚伪时,又是否能确定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由一个个演员组成的一个演出呢?
情人读后感 15练,枯冷,极度的痛苦,激情潜伏在这种基调之下,低沉悲伤。看似缓慢自述似的自由叙事,但通篇读下来,感觉没有任何多余的字词,每一句,每一段都用心之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愉悦。虽然是小说,但非常适合拿来朗读,我觉得好的文字是拿来读的。读起来充满韵味,"情人"就是这样。
小说的主题任然是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内容。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背景条件下描述,但又采用很多不同以往的写作方法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我不知道,但并不影响我去喜欢它。文中采用的那种回溯性的叙事过程,即于小说弥漫的基调很贴切,也一下抓住了读者的心,产生信任感,接受虚构既是真实。如: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的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下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意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
小说中我和情人的深沉而无望的爱情,以及人性中最本质,最隐秘的特性的揭露,催人深思,让人寻味。小说自始自终涌动的沧桑和悲凉的情感力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久久的沉浸其中……
因为读了"情人",我又买来杜拉斯的其它小说,但却没有这样大的乐趣,她的小说总体来讲是比较难懂的,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不是专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情人"之所以让我喜欢是在于语言的魅力,王道乾先生的译文真是非常的精妙,读过了才知道语言的艺术这样震撼人心。译者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原文的’艺术感染力。记得在读泰戈尔的诗集的时候,前后读过好几个版本,诗的韵味真的相差好多。感觉新的版本远不如老版本。"五四"时候的作家语言的把握能力优于现在。也可能是我个人欣赏角度的不同,每个人的喜好差别而已。最后,非常感想有这么好的作家让我能读到这么好的作品,感受到这么有魅力的语言,并能够学习。
情人读后感 16组里初定下十选二的书单,看到《情人》,以为是刚读过的、渡边淳一的《情人》。看一下简介,西贡富家少爷和法国贫穷少女的故事。不对,这个我没看过。搜来一看,竟是很有名的杜拉斯的《情人》,于是决定,就看这本呗。
三周后,阅读期限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拿着薄薄的书找了个位子开始读。想着,下午读完的话,正好参加晚上的讨论。结果,这是什么鬼?男主人公呢,怎么还没出来?绕呼呼的节凑,看着有点崩溃。可是晚上要讨论,还是继续往下看吧。大概到书的一半的时候,速度就上去了。到晚上10点前看完,看到译者王道乾的后记,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杜拉斯的书本身就属于难懂的系列,只是这本稍有例外;此书的写作起因是为一张照片解说;至于故事的真实性,则可说是真真假假:有些情节确实是真实的,但这本书是一本小说,也就是说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既然这样,那就是有真有假咯,至于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又何必追究呢。
关于书的内容,是出乎我意料的。看着名字,以为会是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看完后发现,篇幅上,两人的故事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倒是女主家庭几乎贯穿全文。相对于富少与贫女的爱情故事,我更好奇女主的家庭与其成长。妈妈是校长,爸爸早早去世,两个哥哥和女主一个女孩。我不理解的是,校长这一身份难道不应该受人尊敬吗?为什么妈妈买不到一块好地,而是一块儿大家都知道的.一块很差的地,土质不好还会受到水灾。虽然书中有交代,是没贿赂负责分地的官员的缘故,但我怀疑这个理由的影响程度。另外,据整书印象,妈妈是一个勤劳且不易放弃的人,对于自己分到的地,还辛辛苦苦地修堤防洪,虽然最后失败了。妈妈对于大哥哥的宠爱,对小哥哥的忽视,结果却是大哥哥一事无成,小哥哥早逝,女儿做了情人,受人歧视。书中女主夜不归宿,妈妈让学校不予处理并给其自由的做法是否不妥?情人与家人的见面吃饭那段描写,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明确表现且说明的家人之间的那种触目惊心的恨,又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其家庭悲剧,我很好奇,却没有答案。
情人读后感 17不知是我看书少,还是它优秀,《情人都拉斯》是我第一次想一口气看完的书。
按理说应先读杜拉斯的《情人》当作预习,从她的书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风格。但由于这本《情人杜拉斯》是写她的而不是她写的,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据说她的人生经历比她的小说更离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传奇得令人发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虽然知道《情人》其实也是她的自传式小说。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七岁的男人,从读一个女人的第一本书开始,便完全迷恋于她,从此他的生命里没有亲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他完完全全的属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们见面了。
他去找她了,在7年疯狂的给她写信之后,她终于回复了,她同意见面了。他便留了下来,十六年,直到1996年3月3日,她走了,结束了…
他们经历相爱、快乐、吵架、伤害、平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撑他们关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她的书,就像作者说的:只有文字的’真实。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复句式,有时显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还是留下了,我就这样留下了…”,或许这种反复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顺叙,插叙,倒叙…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甚至到后面看得有点烦,就像他们亲密得让彼此厌烦,之后又重新来过。
一方面,句式重复,叙述重复,逻辑混乱,有时叫人看不懂,有时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胡言乱语。
当然,谁都可以不用懂,因为这是他们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着迷于他的痴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与他无关,从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毕生都在写作直到临终。
书读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独甚至是癫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灵是纯净、感性、悲观且敏感的。我崇拜他们可以用毕生追求并执着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们在单一生活中的愤怒和绝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学家、艺术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扰就要把幻想与现实分开,保持清醒的客观,避免走入疯癫状态;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为在杜拉斯的小说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
情人读后感 18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这本书就是被书中的这段开头的描写所吸引,它让人充满遐想和憧憬,让人不由自主想知道这是怎样的故事,但是外国文学读起来始终有些苦涩枯燥,常常看到后面前面就忘记了,于是一直读的断断续续拖拖拉拉,但终于还是看完了这本书。
故事中她将她的情人称为“堤岸的那个人”“那个中国男人”,书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说他生于中国富商家庭,很有钱,他孱弱,他胆怯,他哭泣,他说话时声音颤动,看来他并不是十分优秀的情人,那时她岁数还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们在渡船上见的第一眼也许便互生喜欢,让我想到一眼万年这个词,放在这里似乎也很合适。
他们的家庭都不允许他们的往来,一个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国成年男人,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感情深沉而无望,他们彼此也许都知道分离的结局,她的情人和两个哥哥互相成对立面,情人请家人吃饭也不会得到谢谢问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贫穷邪恶,书中说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们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个十足的坏蛋,偷钱,赌钱,欺负她和小哥哥,但她母亲唯独只爱大儿子,只将大儿子称之为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她遍体鳞伤,只想逃避,而那个堤岸的中国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为她逃离的绳索,可以让她的心灵和肉体都到达另外的一种世界里。
整个故事都有种浓郁悲伤和压抑,注定的离别,无望的爱恋,读起来感觉并不好,书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哭泣,绝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许是对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没有读过她别的作品,或许是因为阅历不够,书中的爱情有些晦涩难懂。
杜拉斯说,爱就是爱消失的过程。得到的开始也许便是失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