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读书笔记(通用17篇)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通用1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名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亵渎,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我们甚至不曾想过法律可以这样:它对大多数人为何沦为流浪者在所不问,甚至鼓励把农民沦为无产者的行为,但它却对流浪者施加酷刑,并要他们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而没有人“愿意使用”还要被割耳朵。多么残酷的讽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已经被剥夺,劳动市场早已饱和,法律却要求他们“从事劳动”,否则就对他们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对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转变为这种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剥夺者。可以这样说,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剥夺者的工作。法律还在另一个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虽然规定了工资的最高限度,但从来没有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例如,伊丽莎白的学徒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支付高工资的人,监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则监禁二十一天”。有关雇主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契约以及解约期限等条款规定,对违约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诉讼,而对违约的工人则提出刑事诉讼。工人的状况极端恶化,货币工资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的程度。正如亚。斯密所说:“每当立法机关企图调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间的纠纷时,它的顾问总是雇主。”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些法律变成了可笑的反常的东西,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始积累,造就了大资本家。
“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2《偷影子的人》是由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写的,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行字“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许是太久没看过这样的小说了,就拿起书看了起来,没想到自己一气呵成把整本书都看完了。看完后心情很是愉悦欢快。大概讲一下主要的内容:一个在班上经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发现自己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能偷别人的影子,当他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叠的时候,男孩就能够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当他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一种奇异的能力后,他慢慢地成为帮助身边的人的心灵伙伴,为偷来的影子带去了生命中的一点点光芒,这种能力从童年伴随他到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记述男孩与妈妈之间的亲情为人动容,妈妈的老去也让人落泪;男孩与自己从小的玩伴之间的友情,至真至诚;最后,男孩在苏菲与克蕾儿的爱情抉择,告诉了我,选择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个,不要被暂时的假象的爱迷惑了自己的心。而这种选择付出的代价是痛心的,庆幸的是,最后故事是个美好的结局。
整本书,所有的事件,作者娓娓道来,在描写男孩童年的那段内容中,充满着童年的欢快和天真,让我不知不觉中也跟随这样的描述想起那些童年的欢乐时光。男孩拥有的超然的能力,其实也是透过“偷影子”这一特别的功能来告诉读者,不管在你面前的人显得多么的跋扈嚣张,就像欺负男孩的马格,一个高大打篮球很厉害喜欢着自己也喜欢的伊丽莎白的大男孩,也有自己心中的痛楚,他内心真实的世界并非像在大家面前的那么强大。记得柴静《看见》书中也提到类似的这个道理,我们看到的很多事情其实仅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被欺凌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也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存活着,少点计较,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怀着理解、宽容的心去谅解他人的缺点、过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标准去指责抱怨对方。在这个越来越强调“自己”的年代,作者能通过这些小细节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实属不易,也点中了点。
书中让我印象颇深刻的是男孩长大后的爱情。在男孩小的时候曾经在一个海滩上认识一个聋哑女孩,他们在那里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但随着假期的结束,男孩不得不回去,女孩告诉他她会等着他。随着时间的飞逝,男孩没在想起这个女孩,而与另一个漂亮能力又强的女孩苏菲在一起,他相信自己是爱苏菲的,当然苏菲也是爱他的,只是最后男孩并没有选择和苏菲在一起,而是回去实现他那个小时候的约定,最后男孩与克蕾儿终成眷属,而苏菲则与吕克结成一对。这个事件其实和吕克选择做回面包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工作是否体面,是否高薪,其实最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爱情也是一样,不是你很爱很爱他,或者说他很爱很爱你,你们就可以幸福的,要获得幸福,要选择合适的那个人。寻找真正属于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确定你真正想要的,而不要将时间浪费在不对的人身上。
至今我还想不透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亲在男孩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和妈妈,男孩总是希望父亲能够回来看看他或者给他写写信,他多么的渴望见到自己的父亲,当他受欺凌的时候,当他挨骂的时候。但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父亲始终都没有任何音讯。直到男孩的母亲去世后,男孩回到自己的小阁楼上发现了一封封信,是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信中写着他对儿子的思念,而母亲却隐瞒了他这么多年。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挺疼的,对一个孩子而言,家庭的美满是最基础的,所以选择与如何的一个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侣,有多了一份重要。不明白,为何母亲要瞒着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以为父亲就这么其他于不顾了,是恨么?还是怕男孩受到伤害?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3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己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4《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拼命的赚钱,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
祥子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无数的打击、挫折,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5现代社会,女性人数越来越多,学位也大多被女性获取。可在遥远的封建时代,却恰恰与之相反:女性被男性踩在脚下,不见天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正是怒斥这一现象的鸿篇巨制。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全书讲的是一块被女娲娘娘补天的一块奇石落入人间,世间便多出了一个衔玉出生的男孩,取名贾宝玉。宝玉出生在封建社会的贵族贾府,里面男人甚多,妻妾成群,却只有宝玉一人疼惜每一个女孩,把她们一视同仁。有了宝玉,女孩们的心里也有一丝安慰;有了宝玉,冰冷的贾府才添一时温暖。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因为众姐妹的死于非命,悲伤过度的宝玉出家为僧。
有人会说:“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颂的是女儿的美丽聪慧,颂的是女儿的才华横溢,颂的’是女儿的情韵雅洁,更颂的是女儿的志行高卓……
也有人会说:“红楼梦是女性的悲歌。”悲的是女儿的“咎由自取”,悲的是女儿的“命中注定”,悲的是女儿的“偶然事件”,更悲的是女儿的“绝望悲观”!
贾宝玉小时后便说过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我认为,大地的诞生是由水与泥构成的,是平等的。男性没有权利看不起女性,剥夺她们在这人世间应有的权利。是的,泥必不可少,没了泥,就种不出可口的食物;没了泥,人也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家园。可是水也必不可少,没了水,庄稼也就生长不了,没了水,人就生活不下去。所以,一切生命平等,男性更要学习贾宝玉的平等相待。
《红楼梦》,可歌可叹!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6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
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
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7最近,我迷上了名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让我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如神机妙算、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武艺高强的关羽……
诸葛亮并非神仙,他在儿时就巧读兵书,非常爱学习,所以才会这么巧用兵力,履次获胜。但他也有失手的时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阵,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比赛失败而灰心气馁,更不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在这本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张飞,他是一名猛将,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他因为痛失兄长关羽而失去理智,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被手下刺杀而亡。
一曲逐鹿中原的男儿颂歌,一篇金戈铁马,豪气纵横的鸿篇巨作。英勇无比的人物,气势磅礴的场面,这是一本古典文学书,我建议大家也去看一下。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8假期里利用闲暇之余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我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我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书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日,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我的学生。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细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想看到花开的灿烂模样,现在就要用心学习浇花的理论,不是提了喷水壶的人都能成为好园丁!为了我们的孩子,加油吧!(德法组)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9《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0《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述说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这般的心酸,我甚至有点嫉妒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看清楚了,当时的自由民主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许多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其实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内心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过世,肩头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看似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或者说到最后居然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深沉他是一个纯真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生子后都中才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不但一种水深火热。
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拚命,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打击有多大的。我不由得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志强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用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笔下让我第一次走入出版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信念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1不久前,我刚读完《童年》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如今我幸福的生活,阿廖沙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不幸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三岁丧父,跟随着痛哭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搬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生活。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经常挨到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保护着他。在外祖父家,阿廖沙开始了自己的童年。
我觉得,是亲人,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会和谐相处。但读完这本书后,忽然明白,原来有对你好的亲人,也有对你不好的亲人。阿廖沙在外祖父家,认识了很多亲戚,这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在挨到外祖父的毒打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茨冈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还好有那些对他好的人照顾着他,温暖着他。如:阿廖沙勤劳、坚强、善良、和蔼的外祖母;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茨冈。虽然阿廖沙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但是,还好有那些对他好的人照顾着他,温暖着他。
如今,许多孩子都是父母怀里的宝宝,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再浪费;我们要开始为长辈们着想,学会体谅他们;不仅如此,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认真学习,感恩父母和长辈对我们的关爱。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2童年,谁没有经历过呢?然而高尔基的《童年》展现出来的却与我们的截然不同。
它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不得不说,阿廖沙的童年是长期生活在阴暗、痛苦和恐惧之下的。当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随着家业的衰落而变得愈加专横残暴。隔三差五地就将家里的孩子暴打一顿。有此因阿廖沙犯了错误而将他打得失去了知觉。两个舅舅也是为了阿廖沙母亲的那笔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弥漫的`仇恨之雾。
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过着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员工格里戈里??外祖母给他的影响是最深的。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能胜恶。他们都给予了阿廖沙心灵上的慰藉。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生活的困苦并不足以让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因为他深信:黑暗终究过去,未来将走向光明!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吗?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可要幸福多了。我们现在的任务仅仅只是学习,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怨天怨地。想想吧,在那时候,就连学习也算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了,多少人只得在家干活维持生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上学的权利。另外,每当有挫折时,就想选择放弃,为什么不尝试下挑战呢?是应该学习阿廖沙坚强勇敢的精神。
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3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童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我。
《童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沙”,它的主要内容是讲阿辽沙三岁就丧父,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即将破产的小染坊。这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阿辽沙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阿辽沙和他的表哥们,使阿辽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阿辽沙的舅舅们为了争夺财产、分家,抛弃了一切,没有了人性。使他们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仇恨的气氛。阿辽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可是,他妈妈因为不能再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改嫁了。
后来阿辽沙结识了一个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小茨冈"在一次抬十字架时,因为两个舅舅的自私,被压死了。阿辽沙就这样失去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失去了友谊。
不久后,一场大火将染坊烧毁了,外祖父被迫让两个舅舅分家,阿辽沙随着外祖父住在一栋楼房里,阿辽沙的妈妈回来后教他写字、算数。后来阿辽沙的妈妈又走了。就在他十一岁时,妈妈回来了,继父赌博把钱都输光了。妈妈把房子卖掉还债。回来没多久,阿辽沙的母亲就去世了。阿辽沙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灿烂的,是七彩的`。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打”。也没又被鞭子抽的经历,我想,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每天早上起床妈妈就给我做好了早饭。吃完了早饭,爸爸又送我去学校。放学回家,妈妈就给我做饭……我的童年是自由的,是开心的。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要充实的度过每一天,取得好成绩。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4搁下书本,脑子里满是那一个个依稀可见的人物与背景:可怜的阿廖沙、慈祥的外祖母、贪得无厌的舅舅们……刚读完高尔基著的《童年》,我不禁浮想联翩。
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深深的打动着我:四岁他便失去了父亲,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回到了娘家。只可惜外祖父是一个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小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可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彻底粉碎了外祖父的’发财梦,一家人穷困潦倒,母亲又改嫁病故,十一岁的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自己一个人在社会上自谋生路……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名夺利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这些便是阿廖沙苦难童年的真实写照。
比起阿廖沙来,我实在是太幸运了,幸运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幸运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充满着火药味的家庭,幸运自己的家人没有阿廖沙的那般贪婪自私、勾心斗角……我很庆幸,因为我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童年。
在我的童年里,没有太多的黑暗,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有的是一个个真心相待的挚友,有的是美丽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在我的童年里,没有作业的负担,没有名次的压力。记得有一次,和老爸一起去参加同事的婚礼,回来已经是八点多了,面对着那些作业,我不由急了。还好老爸“大义凛然”:“嗯,我可不会亲手帮你做,不过么,我可以指导指导你。”这句话有如救命稻草,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换成阿廖沙呢?别说有人指导,就是有人关心他一下,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学会知福吧,庆幸自己有书读,有人爱;学会知福吧,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学会知福吧,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学会知福,这不仅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一剂改正挥霍的良药。让我们学会知福!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5合上《童年》的一刹那,许多感慨向我袭来:可怜、厌恶、愤恨、疑惑、无奈、感叹……
读完第一章后的感觉是可怜。父亲死了,阿廖沙的眼角滑落一滴泪,却不解地问外祖母:“我为什么要哭?”读到这儿,真让人心疼,三岁的阿廖沙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将永远和父亲说再见了!
第二章讲述了阿廖沙来到外祖母家后的感受。外祖父既是一个狠毒的人,又有坚强温暖的一面。世界上有很多的挫折与困难,只有用面具把自己遮住,才没有人发现你的脆弱。而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人宽容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温暖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是家族欢乐与温暖的源泉。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章,阿廖沙的妈妈死了,为什么没有人为她流过一滴泪?(也包括“我”)。为什么阿廖沙的母亲要找那样一个给他带来无限痛苦的继父?为什么就连这样慈祥的外祖母,也不管到了“人间”的阿廖沙?种种的疑问,我至今都还不明白。
读完《童年》后,我还没弄明白阿廖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只知道阿廖沙的童年是充满冷漠黑暗但又有无限的新鲜事的。相比之下,我的童年就幸福太多了!尽管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被母亲的第三胎给早早断了,七岁的我就要包揽家务。因为我是家里的,又加上母亲的第三胎是个男孩,所以我就被到处指使着干活,并常常受到责骂,甚至连写作业的时间也没有。我和阿廖沙的童年有些相似,就是在苦难中都有一个点亮你的人—外祖母。
阿廖沙的童年有许多人和事组成,正是这样,“我”的性格才会不断的改变。我发现:孩子的性格往往会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
好的生活,都是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炼出来的。俗语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导师还是困境与磨难!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6今天,我读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丧父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阿廖沙的外祖父脾气暴躁,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他疯狂地打阿廖沙的外祖母,以至于发卡上的发针都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也曾经用浸过水的藤条抽打幼小的阿廖沙,竟把他打得昏死过去。唯一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和阳光的是外祖母。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样宽大的胸怀。她像炎炎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她像黑沉沉的夜幕中一颗灿烂的明星。最后,阿廖沙的父母去世了,他过上了清贫却很快乐的街头流浪生活,走向了他的人生之旅。年仅11岁的他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和欺凌。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他还是酷爱看书,勤奋自学,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再看看我呢,记得一年夏天妈妈带我回外婆家,一路上我兴奋地上蹦下跳,幻想着外婆一定备足了清凉解渴的冰激凌,烧了一桌子的山珍海味等我品尝,我呆在凉快的空调房里尽情玩游戏……想到这些,我好几次笑出声。
一到那儿,我简直惊呆了,没有空调帮我吹去夏日的炎热,没有电脑让我享受游戏的刺激,也没有我爱吃的炸鸡翅和冰激凌。树上的知了不识趣地叫个不停,蚊蝇像直升机似的嗡嗡乱飞。我一刻也不愿意待,大哭要回自己家。现在想起我有多不懂事啊!
如今我已经远离了那段童真岁月,也早已不再是昔日的那个任性的小丫头了。但以往的单纯,以往的欢笑,以往的可爱,以往的一切,细细回味,只觉得那番欢乐组成了我一个迷人多彩的童年。
以后,我都会珍藏每一份快乐,记录下每一次收获,在今后的路上把舵扬帆,发奋图强,努力耕耘,为大地创造出丰硕的果实,为蓝天涂抹上绚烂的彩霞。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17《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一个充满矛盾和暴力的家庭中度过的童年生活。第二章讲述了阿廖沙与外祖母相处的时间。
在第二章中,阿廖沙开始逐渐接触到社会中的各种人和事,包括酗酒的外祖父、自私的舅舅、以及他们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经历让他感到痛苦和无助,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外祖母的善良和慈爱。外祖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读书写字,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第二章让我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复杂和痛苦。他在这个家庭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暴力,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外祖母的善良和慈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这种经历让人感到既痛苦又温暖,也让人深刻地思考家庭、童年和成长的关系。
从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廖沙对外祖母的依赖和信任。外祖母是他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信任的人,她的善良和慈爱给了他温暖和支持。这也让我们思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第二章还让我们思考了家庭中的矛盾和暴力。阿廖沙在这个家庭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暴力,这种经历让人感到痛苦和无助。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家庭中,外祖母的善良和慈爱给了他温暖和支持,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这也让我们思考了家庭中的矛盾和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总之,《童年》第二章通过描述阿廖沙与外祖母相处的时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复杂和痛苦,也让我们思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中的矛盾和暴力以及童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这部小说让人深刻地反思了家庭、童年和成长的关系,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