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字成语故事 1老牛纸犊
在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有个名叫杨彪的太尉。杨彪,字文先,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山北)人。在他任太尉职务时,曾被曹操诬陷过,因此进过大狱,后来被人援救才得以出狱。杨彪有学识,为人较正直。他有个儿子,名字叫杨修。杨修从小好学,聪明过人,有才华,曾被曹操赏识,为曹操做事,担任过执法文书官职,那时称作主簿。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据一方。胸怀大志的曹操,陈留起兵,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屯田,势力不断扩大,占领了北方大部分领域。就在曹操积极发展农业,广招贤才,壮大势力的同时,刘备的势力也开始在群雄中崭露头角。刘备得到武艺高强,才智出众的关羽、张飞以后,势力发展很快。因刘备是汉室之胃,在群雄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冬夭,陶谦病故。在其死前,第兰次又想将徐州让给刘备,这次刘备不能再推脱,就继承陶谦做了徐州牧。这样,刘备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把他列为群雄之一。这以后,刘备几经征战,渐渐发展起来。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官渡大战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消灭了袁绍10万大军。至此,曹操统一了北方。袁绍只剩800余名残兵败将,逃过黄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争夺汉中。因为刘备已早有准备,曹操硬攻攻不下,围困他,以守为攻,也有困难,反复考虑,拿不定主意。曹操便命军队原地待命。一日,曹操下达的宵禁口令是“鸡肋”二字。这口令在军队里传着,但当时没有人明白其中含意。后来,杨修听到,他仔细一琢磨,恍然大悟。杨修对身边人说:“鸡的肋骨,没有什么肉,吃了它,没什么可吃的;扔掉了又有些可惜。看来,曹公要班师了。”这以后没多长时间,果然,曹操决定撤兵。因杨修异常聪明,又好动脑,曹操的行动计划,大都被杨修猜着。这使曹操心中颇不高兴,甚至对杨修十分猜忌,最后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借口把杨修杀了。
杨修被杀后,其父杨彪心情万分悲痛,因思念儿子,他吃不好,睡不下,渐渐地面容憔悴,身体削瘦了。一天,曹操见了杨彪,看他同以前形如两人,不解其意,就间他:“‘杨公近日怎么瘦得如此厉害?”
杨彪听了,心情沉重地说:“我的儿子死了!我后悔当时没有像金日禅那样的先见之明,不然,自己早把他杀了,以至让他现在获罪。将军您看,老牛还是常舔它生下的小牛。我是一个人,能没有老牛甜犊那样的父爱吗?”
曹操听了,很是尴尬。
四字成语故事 2分庭伉礼
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不过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度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伉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伉,对等。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四字成语故事 3骄兵必败
汉朝时,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军队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军队,而不是骄横的军队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军队。
四字成语故事 4枕戈待旦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四字成语故事 5天道酬勤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不过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能够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四字成语故事 6抛砖引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因为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四字成语故事 7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晋朝以后,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为王,企图巩固晋王朝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造成了严重的内乱。
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是个野心家,武帝在位时把他封为赵王,武帝去世不久,他就发动政变,赶走皇帝,自己称帝。他把亲戚和同党都攫升公侯,就连奴仆、小卒也滥加封赏。每到朝会的时候,满朝的人都头戴貂蝉(皇帝近臣帽子上的饰物,用貂尾制成)。当时的人编了个谚语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意思是说: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就用狗尾代替吧。
四字成语故事 8狐朋狗友
吃过午饭的狐狸很无聊,就独自一人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忽然闻到了诱人的鲜肉香味,他顺着肉香味望去,看到几头狮子正在撕吃着一头野牛。
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吓的狐狸连大气都不敢出,悄悄的偷趴在浓密的草丛中,胆战心惊的偷看着狮群,焦急地等待着狮群的离去。
吃渴了的狮群陆续离开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谨慎的站起身,探头探脑的用眼睛环视一圈,确信狮子都已离去,就大摇大摆的从草丛中钻出来。
他走到野牛尸体旁,准备带些肉渣回去当晚饭。这时他的好朋友狗,睡过之后出老寻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声叫唤道:“喂,狗大哥,快过来啊!这里有很多肉!”狗听的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过去。
狗刚跑过来,狐狸就捡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块剩肉递给狗说:“今天我请客,你慢慢吃吧。”狗接过狐狸递过来的肉,感激的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谢谢,我的好朋友。”
狐狸又从肉堆中捡了一块,对狗说:“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这吃吧。”
喝饱水的狮群中的老大回来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猎物,很是生气。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话不说,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几丈开外,狗从半空中落下来,摔折了一条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泪,心里骂道:“好啊,狐狸。我说今天你怎么对我那么大方,原来是拿别人的东西哦。”
四字成语故事 9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回到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能够找到出去的路。”
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先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四字成语故事 10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的范雎才华出众,但苦于家境贫寒,只得先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当差。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让范雎也一同前往。齐襄王十分赏识范雎的口才,便命人赏赐黄金和美酒给他。须贾以为范雎做了有害于魏国的事情,便将此事禀告了相国魏齐。魏齐大怒,将范雎痛打了一顿。最后范雎装死才逃到了秦国,并改名张禄。范雎依靠自己出众的才华,很快得到秦昭王的赏识,并被提拔为秦国的.相国。这时魏国听说秦国打算进攻韩国和魏国,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去求和。范雎得知后,决定报复须贾。他穿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须贾可怜他,就招待了他,还送给他一件袍子。范雎故意说带须贾去见当时秦国权重一时的相国张禄。到了相国府,须贾才知道原来张相国就是范雎。须贾连忙磕头自称“死罪”,并说:“我想不到您能升迁得这么快。
从此以后,我不敢再谈论天下的才学,也不敢再过问政治。我犯了死罪,请您处罚我。”范雎历数了他的三条罪状,但念他送给自己袍子,还算有情有义,最终饶恕了他。
四字成语故事 11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四字成语故事 12威武不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战争攻打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字成语故事 13百折不挠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位叫乔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刚毅,疾恶如仇。
乔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三个强盗在他府门外转悠,看见乔玄十岁的小儿子正在门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为人质,想狠狠地敲诈乔玄一笔。校尉阳球得知消息后,与河南府尹、洛阳县令统率军队,将乔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不敢进攻,害怕强盗狗急跳墙杀害了孩子。
乔玄赶到自己的府第,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我会为了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乔玄还催促阳球立刻进攻。结果强盗全部被抓获,他的小儿子也因此遇害。
乔玄担任尚书令时,发现同僚盖升有经济问题。盖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灵帝私交甚好,就仗着这层关系,毫无顾忌地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乔玄非常气愤,就给汉灵帝上奏章,要求将盖升罢官,将他的家产抄没。可是,汉灵帝庇护盖升,不但不对盖升进行处罚,反而升了他的官。乔玄便以生病为由,辞职还乡。
人们非常佩服乔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乔玄碑》,对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字成语故事 14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 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 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 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 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四字成语故事 15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o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e]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著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能够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四字成语故事 16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
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