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奇书网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10篇

分类: 观后感  时间: 2022-07-22 09:09:20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10篇

《伊万的童年》是一部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爱德华·阿巴洛夫执导,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 瓦连京·祖布科夫 / 叶甫盖尼·扎里科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一):梦直接划入现实

老塔日后风格的显现..

梦直接划入现实,插入运用的纪实资料片,个人微小时件背后的宏大历史、哲学、宗教背景,驾驭的自然而不做作..

大抵缘于对电影语言的个人理解与诠释

将理解寓于胶片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形式感彰显。。。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二):伊万的童年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长篇,题材二战苏德正面战场,视角则是孤儿伊万穿插在各位军人中奔赴战场后牺牲。老塔不甘于只拍摄一部纯意识形态的抗战宣传品,在多种镜头的尝试、梦境幻觉蒙太奇交替使用,对电影的个人化理解在技术层面的精进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部弱化叙事强化镜头气氛的另类抗战片。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三):童年,和影片一样黑白

被水浸死的白桦树枝桠,闪亮的照明弹,山坡上兀自旋转的风车。

可惜背景是战争。

很多时候都觉得伊万的悲剧是时代的错误。

这部黑白影片充满美感。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四):意象

三星半。

有些意象好,废墟房子怪兽般的木条、战争中倾斜的十字架和倒插的飞机(现代十字架),老头儿公鸡钉子的象征反而刻意。三个梦很漂亮,小女孩、苹果的象喻,《压路机和小提琴》里有,还有天堂的河边马啃苹果。无处不在的水、水、水,时间的介质,死者的归处。白桦林真的是俄国特产,条分缕析的美。故事有点弱,小伊万的人物比其他几个好很多,结局有点刻意。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五):印象深刻的水纹

我做好了会很闷的准备,结果首次尝试塔可夫斯基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故事很简单,残酷的战争。这个主题和电影的抬头很不相符,伊万的童年因为战争变成了地狱般的噩梦,伊万也以小孩子的皮囊装进了一个魔化的灵魂。几场戏印象很深,尤其是黑白光影下的水纹,有梦境里阳光下波光粼粼的井水和海水,有黎明时分(我猜的)黑暗光明交汇时河水映衬下的如鬼魅栖息地一般的树林,真心吓人。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六):战争的游戏

游戏的胜者成了疯子,

就像预言中的一样,

它一个也没原谅。

捉迷藏的孩子与杀人的侩子手,

羁绊在一起,

就像纠结于左侧的右手。

孩子,

疯狂就是救赎,

疯狂就是胜利。

11.4.15观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七):,

最近在读塔可夫斯基的书,特意找来他的电影看。处女座,拍的很诗意,很多长镜头,有些场面和片段调度不是很明白,对着书中的描述,就更能注意到到老塔在场景布置里的细节和用心,四段梦境与现实的联系处理老塔的诗意逻辑以及所谓演员要理解所演绎角色的诠释。

战争带来的是苦难,特别是对于孩子。

结尾这样处理反而很美。整部片子艺术感却又不扭曲做作,沉静而震撼,是有生命力的。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八):一梦安静

伊万

1.微音,少年,移镜2.破梦3.角度4.纵深.构图独特5.水,转场6.少年的心7.战争年代8.战争是成年人的游戏9.早就无牵无挂10.主观镜头11.似舞蹈的视线晃动12.他所做的所有事,就是复仇13.幻境14.无论是谁,在这个战争年代都没法去休息15.梦中,雨里的童年16.墙上的字。替我们报仇17.阴暗里的游渡18.战争所带来的19.镜头模拟20.自由奔跑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九):伊万的童年

他失去了亲人,渴望一个父亲。“你不是我父亲,没有资格下命令。”他对爱如饥似渴,会对一个缺席的告别一直耿耿于怀,却也没力量去爱别人。正如萨特说的,他能做到的是不讨厌他们,不去伤害。因为,他的爱已经被埋葬在梦境里。现实中,他不愿意被爱唤起恐惧。他一脸冷酷,是随时准备扑咬的野兽。他对一个民族的憎恨已经泛滥。“德国怎么会有作家?”他咬牙切齿地鄙夷道。恨,使他忘记了害怕死亡。而他还只是个孩子。

《伊万的童年》观后感(十):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万(Nikolay Burlyaev 饰)的童年,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小小年纪的伊万也不得不走上战场,成为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侦察兵。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万的身份,但从科赫林上校(Valentin Zubkov 饰)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校希望将伊万带离战场,送他到远方读书。然而伊万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