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国荣:你不曾真的离去全文免费阅读_绝世国荣:你不曾真的离去最新章节
孩提时光,别问他为什么不快乐
每个生命降临人间,当然都不是他的自主选择。但降生的时机、身处的家庭、成长的环境、求学的选择,却是极为重要的。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明星,很多都出身底层,但成功逆袭,成龙、周润发和周星驰均是其中杰出代表。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展现出比较强烈的草根意识。
而我们的主人公,似乎是一个异类。
张国荣并非星二代,也非真正的富二代,并非凭出身就可以在娱乐圈获得很多资源,但他的家庭,也并非平民家庭可比。
张国荣的父亲张活海,是20世纪30年代来到香港的内地移民。移民香港后,张活海在中环德己笠街18号(现在的德己立街)开设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洋服店铺“西服家张活海”。
张活海对品质孜孜以求。他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尝试让西服来美化穿着者的身体。”
张活海的眼光、勤奋与人缘,为他赢得了香港“洋服大王”的美誉。成年之后的张国荣,对于时尚与着装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从一定程度上说,离不开父亲的熏陶。
张活海的名气大,甚至一些好莱坞巨星,都成了他的顾客。而香港的政界和名流,更以能在张活海处定制西装为荣。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2名的加里·格兰特,就曾与张活海有不解之缘。
格兰特曾向张活海定制了两件高档上衣,并支付了2400港元,希望他48小时之后送到自己下榻的酒店。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高的要求,一般人恐怕都不敢接受,但见过大世面的张活海,却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规定的时间内,张活海带着衣服出现在了酒店。我们搞不清楚,这段时间内他是否合过眼;但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试过衣服之后,格兰特相当满意,还来不及表示感谢,张活海就掏出了400港元,当场要递给他。
这玩的是哪出呢,难道香港的裁缝还要给顾客小费?格兰特蒙了。
原来,他是向格兰特表示歉意,因为时间仓促,原本打算使用的顶级羊毛缺货,他来不及征求格兰特的意见(当时也没手机),就自作主张,用了次级的羊毛缝制。
这400元正是差价。张活海还进一步表示,如果对服装不满意的话,他愿意将2400元全部退回,分文不取。
话说得这么真诚,格兰特又怎能不被感动、没有回馈呢?
张活海没有上过大学,没有读过多少书,他的身上,清晰地打上了时代的许多烙印。他的思维方式,难免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孩子,当然也包括张国荣在内。
1956年,是中国农历猴年。
9月12日,在香港北岸湾仔区的一幢六层住宅里,随着一声婴儿啼哭,张活海和妻子潘玉瑶的第十个孩子来到了人间。父母为他取名张发宗,小名“十仔”。后来,还有了个土气的英文名字Bobby(警察)。这就是后来的张国荣。
不过,之前的9个孩子中,3个已经不幸早夭。值得强调的是,十仔的出生日期,居然正是九哥的忌日。因此,一家人都坚定地相信,这孩子一定是老九转世而来。
大姐张绿萍比十仔大18岁,差不多就像两代人;即使老八,也比老十要大8岁。用今天的话说,张国荣和几个哥姐,很难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尽管并不缺少亲人的关爱,张国荣从小就不爱说话,显得孤独幽怨,经常是“出奇的安静”。这显然也影响了他成年之后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
11天之前,另一位同样姓张的男婴,在遥远的湖南长沙出生。
36年之后,在他们的本命年,两人将合作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
两人都是处女座,形象、气质却大为不同。
普遍认为,处女座“心思缜密,善于分析研究,追求完美”。这在张国荣的身上,显然体现得非常充分。
张国荣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亲妈潘玉瑶,另一个是所谓的继母。张活海同时拥有两个配偶。直到1969年,香港才改革了婚姻法,实施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但之前形成的夫妻关系,并不用解除。
两个女性即便不会在张家上演《甄嬛传》,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据张国荣回忆,继母甚至用尿淋过他,真可谓是“童年阴影”。这会不会影响他对女性与爱情的看法呢,不得而知。
而张国荣与母亲的关系,其实也谈不上多好。这对母子一周只能在周六见一次面,而且,她因为工作,也不会留下过夜。
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只是在端午或中秋这样重要的节日才回家吃饭,还往往喝个烂醉,似乎没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的心思,几乎都放在自己的店铺生意上了。
张活海的两个妻子日益衰老,他又娶了第三房。这还不算完,张活海又在尖沙咀著名的半岛酒店长期租房,邀约一些年轻漂亮的妹子过来“聊天”。潘玉瑶做出的反应,就是雇私家侦探跟踪调查,这自然让老公很不高兴,夫妻关系就越发冷淡了。这种氛围,敏感的十仔岂能感觉不到?
1962年,在上完幼儿园之后,6岁的张国荣进入了圣璐琦书院附属小学。大姐张绿萍和当时的姐夫亚巴斯正好也在书院教书,彼此能有个照应。
大姐也真是太不容易了。父亲重男轻女到了骨子里。张绿萍刻苦努力十二年,终于考上了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香港大学,这在无数家庭看来是光大门楣的喜事,甚至能吹上一辈子。
但张活海居然不愿意女儿继续读书,希望她能留在店里帮忙,或者早点嫁出去。
可这个倔强的女孩,硬是靠自己打工和亲戚资助,最终完成了学业,成为公务员,甚至在1978年当选了“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这一切当然不是靠拼爹,也不是沾弟弟的光。这一年,张国荣还只是个小歌手。
在家中,她则最疼这个比自己小18岁的十仔。张国荣也最尊重大姐,他俩的性格也非常相像,都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永不服输的心。
张绿萍深爱十仔,但绝对不是溺爱。恰恰相反,她对小弟的要求非常严格,潜意识里,希望他至少能和自己一样,考上香港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而张国荣的成绩确实还可以,小学毕业前都在前十名。中文更是突出,曾经有过全年级第二的纪录。
在圣璐琦时,张国荣结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姓刘,一个姓关,大家联想到什么了没有?对,就是桃园三结义嘛。
张国荣从小就重义气、讲信用,自律到了骨子里。到了成年之后,虽说没有再遇到这么要好的兄弟,却有幸结交了非常多的朋友,并让自己活得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学生很自然地分成了好几派。家境好的是一派,学习好的是另一派,但最吃香的往往是体育成绩突出的。
这样的男生,最招女孩子喜欢。
据张国荣自己回忆说,还在上小学的他,居然已经开始puppy love(小孩子的初恋)了。他对一位姓邝的女生很有好感,一心想牵人家的小手,就一直给她抛纸条,后来还真牵到了。不过到四年级时,小姑娘跟随家人移民去了加拿大,让张国荣早早体会了一把“失恋”的滋味。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国荣化悲痛为力量,认真读书,这才顺利地升入了中学。
小时候的张国荣并不特别喜欢体育,对游泳池却相当热衷,4岁就开始游泳了。这个习惯的养成,也帮助他终生维持了好身材。
张活海应酬多。张国荣后来回忆说,有一次,他从泳棚的台阶走下去时,一眼就看到了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在说说笑笑。
张活海见到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惊喜和意外,就像看一个朋友的孩子一样,这让儿子难免有些失落。但父亲还是亲昵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接下来更做了一个动作,让儿子终生难忘。张活海把手伸进口袋,变魔术一般掏出了好大一把硬币,让小孩子眼前一亮。
当时牛奶才两毛一瓶,这么多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花得完。张国荣甚至都不清楚该怎么花,于是把钱都交给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六姐。
这位六姐不是张活海的女儿,只是家中的用人。她和张国荣的关系,有些类似《桃姐》中的那对主仆。
那一代的父母,往往都不愿意直接对子女表达爱意,但张活海对十仔的爱,其实一点都不少。都说谈钱伤感情,其实能给钱才是真感情。
小时候的张国荣,自然难以理解父母的辛苦。长大之后,虽说没有娶妻生子,却明白了长辈的不易。他后来回忆道: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是一生一世,我今日的事业,是父亲间接的激励,甚至我家中各兄弟姐妹的婚姻,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包括我自己在内。
上小学一年级时,张国荣第一次见证了亲人的离开。
有一天放学后,六姐来接他。在路上,她突然告诉十仔一件事。
“你待会儿不要害怕啊,婆婆睡着了。”
此时的张国荣倒是非常聪明,认定“睡着了”肯定是有大事发生,心里也不好受。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见证一位亲人的离开。
人人都不想死,但生命终归是有限的,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必然结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时候的小国荣,显然可能不会想这样复杂的问题,但自小敏锐脆弱的性格,使得他愈发要强,愈发不愿过俗人的生活。
小学毕业后,张国荣升入了位于湾仔跑马地的玫瑰岗中学。学校的校训是“信守真理”,知名校友除了他,还有翁美玲、梁家辉、陈慧琳、蔡卓妍和林亦华等,称得上星光熠熠了。因为有方便的校车,张国荣也就不需要六姐接送上下学了。
但升到中学以后,张国荣的学习成绩却开始大滑坡。父亲忙于生意,也未能及时为孩子转学,任由他在玫瑰岗当后进生。
但张国荣显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一无所获。这时候的他,在英文朗诵、才艺和体育方面,可以说是自由发展,甚至是“野蛮生长”。
1969年2月28日,在第22届香港校际音乐及朗诵节中,张国荣代表玫瑰岗中学参加了英文散文朗读比赛,获得了第3名,展现出了在公开场合的良好适应能力。
张国荣人长得秀气,又喜欢羽毛球和足球,凭借硬实力,他成为校队成员。
但是,张国荣的中学生活,却过得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留学英伦,收获可以潜移默化
我们的小国荣这么帅气,但学习成绩并不能靠刷脸获得。除了英语,他哪一门都不好。中学一年级就上了两年——留级了嘛;然后中学二年级又危险了。按这个节奏,上完中学不得十来年?想想都怕。
终于,在1969年的一天,父亲发话了:
“看你在香港是读不上学了,有没有想过到别国去念书呢?”
当时的小国荣,无疑如同溺水的游客抓住了游泳圈、饥饿的孩子找到了方便面,赶紧回答:“好啊,当然好啊!”
别看张活海平时对儿子不怎么关心,关键时刻还是会帮他的。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留学,开销可不小,风险更不小。之所以选择英国,并不是因为那里是莎士比亚和披头士的故乡,想让孩子多受艺术熏陶,只是相比美国和加拿大,英国的学校更好申请。
张国荣后来的经历证明,这种熏陶真的是潜移默化的,英国真的没有白去。
要离开家乡了,13岁的孩子,似乎也没有太多伤感,反而有了一种冲出牢笼、海阔天空的兴奋。张国荣坐的包机叫Laker(大湖船),是专为留学生定制的,票价便宜,单程只要几百港元,在飞机上居然还能看电影,够新潮的。在印度短暂停留,就直接飞到伦敦了。
为了倒时差,张国荣就美美睡了一觉,不过时间稍微长了点——28个小时。
张国荣就读的学校,是诺维奇的埃克尔斯霍尔中学,这里远离大都市,风景怡人,气候温和,一派田园风光,与香港的水泥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但是,学校里的各种规章制度,也让张国荣感觉压力不小。每天早上7点就得起床,自行收拾床铺。洗漱完毕之后,步行10分钟到餐厅。孩子们7点半吃早饭,有炸鱼条、牛奶、鸡蛋和面包。当然了,入乡随俗,饭前祷告是逃不脱的。
中午12点吃午餐,有用牛肉、猪肉等做的土豆肉馅饼和肉团子,还有甜点。不过没有牛奶,只能喝水。吃完午餐后就要上课直到下午3点,然后就是运动时间了。
别看张国荣在香港时爱好体育,到了这里却变了。英国成年人往往都很绅士,西装领带文质彬彬,但中学的体育课,却热衷于进行足球和橄榄球对抗。
张国荣在香港人里不算矮,但跟英伦三岛的当地孩子一比,那差距可就大了。只要被同学一撞,他都能坐地上半天起不来。
体育课要上到下午5点,然后去图书馆上自习,晚上8点回到宿舍,还要吃晚餐。不过伙食比较单调,也就一杯奶茶和两块饼干。
因为吃不习惯学校的伙食,张国荣的父母甚至要从香港为他寄方便面。但就这种垃圾食品,居然也有孩子要偷,当时也没有监控,丢了也就自认倒霉。
后来,张国荣和他的小伙伴们认识了一位好心的地理老师,将自家的厨房借给孩子们使用,让他们煮方便面。
可能是受这位老师影响,张国荣也喜欢上了地理课,特别是参加field trip(田野旅行考察),更令他开心不已。这群孩子可以暂时摆脱学校的清规戒律和单调生活,来到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一带,欣赏连绵的群山、壮观的瀑布、一眼望不到边的牧场,更有无比湛蓝的天空。这样的活动自然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对张国荣来说,也让他比在香港的同学,能有更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都是这样,在家里时觉得父母烦,离开久了,却一定会想他们。每到假期,学生们就不能住校了。张国荣也曾回过香港,但那样确实太麻烦。在张活海的安排之下,著名影星傅声的姐姐,就做了这孩子在英国的监护人。
傅声姐弟的父亲,是香港张氏宗亲会会长张人龙,他和张活海关系很好,自然要照顾对方的小公子。
傅声的姐姐在英国开了一家餐馆,小国荣假期没有事,就跑到餐馆来帮忙,学着调酒当waiter(服务员)。他长相秀气又举止斯文,穿上马甲相当有型,当然能为傅姐姐多拉生意。
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生涯,正是在这里开始的。
在香港时,张国荣的英语就已相当不错了。到了英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指点,他的英语水平自然与在家里时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里,张国荣喜欢上了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和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大量书籍,自然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不少文艺熏陶。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值披头士乐队风靡全球,无数英国年轻人以那四位利物浦小伙子为榜样,希望能走上表演之路。爱上了英国文学的张国荣,随之也爱上了英文歌曲。当然,上天对他真是不薄,让他拥有远比普通人好的嗓子。
如果没有这一段的餐馆驻唱经验,他的人生,也许真的要重新改写。
不过在当时,张国荣也不可能想象得到,自己会在不远的将来,用英文歌打开通往娱乐圈的大门,更要站在全香港最瞩目的舞台放声歌唱,接受粉丝的疯狂膜拜。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张国荣还曾经从多佛搭船去法国加来,然后一路去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游玩。这样的旅程也许一时半会儿给他带不来好处,却让他的精神气质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洗礼,让他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个人之渺小,认识到了光阴之珍贵、人生之无常。
1976年,张国荣即将年满20岁时,考上了利兹大学。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造访利大,就会发现这所名列世界百强的英国“红砖大学”,还将张国荣当成知名校友重点推介,以此来吸引华人学生。
如果说来英国读中学,还是父母的钱能解决的事;考上这样级别的大学,主要就得靠自己努力了。很多英国当地人,对利大也只能望而生畏。而他,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香港孩子,却拿到奖学金,就读了纺织专业。
这个专业,当然也是张活海所期望的。自己的精力体力已经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个在英国镀过金又懂专业的儿子来当帮手,无疑是非常理想的事情。而张国荣对于服装设计也很有兴趣,更希望自己能成为知名设计师。
能在世界名校读纺织专业的人,对于自身着装的品位,对于时尚感的把握,怎么可能差呢?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甚至是最好的安排。
那么,又是什么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
跻身娱乐圈,有失落才有进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演出,这进程可没有剧本能预先把握。如果不出一场意外,也许张国荣真的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或者服装商人,穿梭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各种时尚秀场,与大小名人觥筹交错。
但他哪里想得到,计划真的赶不上变化。
1976年,张活海突然病危,张国荣被迫中断了在利兹大学的学业,返回香港。
喜的是,也许是因为他的回来,父亲脱离了生命危险,只是从此瘫痪在床。忧的是,他的家庭,也不可逆转地败落了。经济条件已经不允许他返回利兹大学,完成学业了。
这么好的大学,说不上就不上了,是不是太可惜?但与张国荣成年后的辉煌相比,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位,似乎又不算什么。
在英国生活了7年多,刚回到香港的张国荣,不得不面对生活的严峻挑战。
他无奈地发现,自己的粤语讲不好,中文也不会写,怎么能适应香港的生活呢?
不得已,张国荣做了一个让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决定。
几个月前,他还是世界百强大学的高才生;几个月后,他居然进入了香港的惠灵顿英文中学,不是任教,不是担任教务人员,更不是当校董,而是做起了中学五年级插班生,跟一群弟弟妹妹共同学习,补习中文。
上完五年级,张国荣参加了全港统一会考。但由于某些原因,他没能继续读大学,而是早早步入了社会。据分析,可能是因为他与父母的关系恶化了。
张国荣离开了那个令他感受不到爱的家,开始自己租房住。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四处奔波折腾。好在还年轻,什么事情都能做。他打过零工,送过外卖,还摆起地摊,贩卖一些自己根本看不上的牛仔裤和皮鞋。
成名之后的张国荣,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这段经历。但他这样对未来有追求的人,岂能这样一直荒废下去。
1978年,内地开始了改革开放。而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更是一派繁荣。在香港这个开放的东方大都会,各种音乐选秀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为非专业出身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跳板。
温拿乐队的辉煌影响了不少人,组乐队在香港青少年中也很时尚。1977年5月,张国荣与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ONYX”乐队。凭借自己的唱功和颜值,张国荣成为主唱。“ONYX”并没有特殊含义,指的是一种黑色石头。
就在同月,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的前身)主办了一次亚洲业余歌手大赛。张国荣有个乐队搭档很有兴趣,于是就拉他一起参加。
当时的张国荣,说穷困潦倒并不夸张,甚至连5港元报名费都拿不出来。当他鼓起勇气向一个人借钱时,对方不但没有令他难堪,反而慷慨地掏出20港元,根本不在乎他到底能不能还。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感激一生吗?
这20港元,显然比他成名后赚的200万还有意义。
她不是别人,正是从小照顾张国荣的六姐。
张国荣带着这笔“巨款”,坐船来到了丽的总部。他一开口,就把评委给镇住了。
一个黄皮肤、黑眼珠的本地孩子,居然把英文歌唱得这样标准,这么到位!
张国荣演唱的是纽约民谣摇滚歌手唐·麦克林于1971年完成的American Pie(《美国派》),这首歌长达12分钟。不过,张国荣初赛时只唱了六七句就过关了,复赛时,他唱到两分钟,又被评委打断。
就这样,张国荣就进了决赛,简直有点幸福太快太突然的味道。
今天的歌迷喜欢称张国荣为“哥哥”,其实,他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
当时,著名音乐人黎小田正是评委之一,他希望张国荣在决赛时演唱一个3分钟版本,但后者据理力争,表示一定要唱完,还说对方的做法“It doesn’t make sense(没有道理)!”
如果换成别人,恐怕当时就生气了,可黎小田却记住了这个模样清秀的大男孩。此后,他们更成了忘年交。当然,张国荣最后也做了妥协。
邀请他一同参赛的朋友,早就在试音时被淘汰了。张国荣却一路杀入决赛,最终名次也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
人生,真的是变幻无常。
5月10日,张国荣迎来了香港区决赛,与他同场角逐的还有另外11人。
张国荣第7个出场。他留着香港青年当时热衷的半长发型,一身白衣白裤,扎着红领带,脚蹬红色长筒靴,十分帅气,演唱的依然是American Pie。这个大男孩嗓音浑厚,肢体语言相当丰富,唱到动情处边歌边舞,台下观众的回应也相当热烈。
评委潘迪华后来回忆说,当天的比赛,她给张国荣打的是满分。她非常欣赏这种唱功扎实又非常有现场表现力的年轻人。
遗憾的是,张国荣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认可,但没有完全征服评委。他最终以696分屈居亚军。
丽的电视台高层对比赛非常重视,总经理黄锡照特意由菲律宾赶回香港,亲自主持了颁奖仪式。冠军得主钟伟强获得5000港元现金及名贵纪念品一份;张国荣获得3000港元现金及名贵纪念品一份。两人将代表香港,角逐16日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的总决赛。
在总决赛中,钟伟强表现一般,而张国荣的发挥依旧非常出色。后来与这位巨星多次合作过的大导演陈可辛,居然也清楚地记得这场比赛。
但是,上天似乎又和张国荣开了个大玩笑。他最后仅获得第5名。冠军被菲律宾的丁马卡度获得。
当时,菲律宾评委巴丝丽奥给张国荣打了77分——这可是全场最低分。而香港评委黎小田给丁马卡度打了93分,差距就这么被拉开了。
如果张国荣顺利拿下冠军,他的人生会重新书写吗?后来的经历证明,他没有拿到第一,反而是个好事。这让他随时自醒,逼出了他不服输的劲头。
张国荣的成名之路,远没有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光鲜、那般顺利。其间经历的波折、遭受的意外、承担的屈辱,外人真的难以体会。
虽说成绩一般,但很多媒体却对张国荣有了更多关注。时任丽的总经理助理兼节目总监的钟景辉,对这个秀气的大男孩更是青睐有加,与他签订了为期3年的工作合约,每月1000港元,这待遇相当不错了。
从此,张国荣就有了自己第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在电视台做主持。
1977年5月24日,原本是寻常一天,但所有的荣迷,恐怕都不应该忘记。张国荣25年无比辉煌的娱乐圈生涯,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综艺节目《星期三晚会》的主持之一。
丽的所在的广播道位于小山丘上,却集中了丽的、无线和佳艺3家电视台,以及香港电台和香港商业电台。这五大媒体巨头扎堆之处,被市民戏称为“五台山”。
就在这一年,张国荣的好运接连不断:一家顶级唱片公司联系他,要他当签约歌手;一位资深制片人联系他,要他出演新片的男一号。
这位日后的天王巨星,难道就这样踏上一帆风顺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