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间:大明捍卫者于谦全文免费阅读_要留清白在人间:大明捍卫者于谦最新章节
一、杭州骄子,甫一出世就不平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北宋大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既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又市场繁荣、人丁兴旺。隋大业六年(610),这座城市得益于江南运河的开通,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南部起点,从此也开始了不断扩张的进程。
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杭州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钱镠当权之后,对杭州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五代十国烽烟不息,而杭州却能安享太平近百年,钱氏诸王功不可没。
到了柳永生活的年代,作为两浙路路治,杭州已成为江南第一大城,超过了传统的南方中心城市南京和扬州。运河码头终日繁忙,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开封。
南宋建炎三年(1129),杭州被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她更成了南宋的事实首都,被称为“行在所”,直到德祐二年(1276)被元军攻破。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整个南宋和元时期,杭州都是全国以至全世界人口最多、商业与文化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金中都、元大都与宋元杭州的差距,正是南北实力差距的准确体现。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以最多的篇幅介绍了杭州这座名城,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当年八月,朱元璋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废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以北京为京师,改京师为南京。称帝,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都江南的大一统王朝,杭州的地位从此大大削弱。但作为浙江省府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各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民间依然习惯称“省”。所在地,又是京杭大运河起点,杭州依然是东南名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依然让国人津津乐道。唯有杭州人自己,回想起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来,才会有一些失落和憋屈。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说的固然是大明京师南京,但同为江南大城的杭州,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经济的繁荣带来生活环境的安逸,物质的富足导致尚武精神的流失。很长一段时间里,能代表杭州形象的,似乎总离不开西湖上精致的画舫、佛寺中考究的茶茗、书院中精致的少年、青楼里娇艳的歌女,让人感觉少了一些阳刚之气。即便是安葬在西湖边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似乎也无力将这个城市唤醒。
而到了明朝中期,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却以自己的血性与刚烈、坚韧及果敢,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精彩一笔,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别样荣光,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可与岳武穆比肩的传奇,更让后来的我们在崇敬之余,深切感受到了两浙文化的另一面。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改变时势,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位伟人的出现,让我们对杭州更多了一份敬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二十七,江南已然入了夏。午时(11:00至13:00)前后的杭州府钱塘县,阳光灼热而刺眼,瓦蓝的天空几乎看不到云朵,没有一丝风,天地之间如同一座巨大的蒸笼,压得行人喘不过气来。而太平坊南新街今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一户于姓的官宦人家里,所有人却忙前忙后,相当开心。
伴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来到了人间。
这是于家少主人于仁和妻子刘氏的长子,还是个男孩!可把全家老少开心坏了。他们能想到的是,儿子才是自己的,女儿早晚要出门,还得陪嫁妆;他们想不到的是,一个多月之后,全家人就得素服默哀——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了。当然他们更想不到的是——
朱元璋一手缔造的大明王朝,未来居然还需要这个孩子亲手去拯救!
这个孩子,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于谦。要说老于家和老朱家的关系,还真是相当微妙。父亲于仁恰好出生于洪武元年(1368),即明朝建立之年,只比永乐皇帝朱棣小八岁。
永乐的孙子,大明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二月初九,比于谦小不到一岁。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朱瞻基和于谦同年出生。本书采用前一种说法。成人之后的他们,还会有很多交集。
自称于谦十一世孙的清朝学者于继先,在其整理的《先忠肃忠肃为于谦的谥号。公年谱》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南宋末年的书生丞相文天祥,在民间一直拥有极高人望。于谦的祖父于文和父亲于仁,更是对文天祥的气节非常崇敬,甚至在家中一直供奉着他的遗像。
正所谓心诚则灵。终于,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于仁从睡梦中惊醒,猛地看到了一位头戴金色头巾、身着绯色长袍的神仙,就站在他面前。所谓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于仁当然并不惊慌,只是不明白对方要干什么。
正疑惑间,神仙就开门见山地发话了。而这句话,从此定下了自己儿子的名字,甚至定下了这孩子一生的命运。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啊!
神仙是这么说的:“你父子俩真心诚意地供奉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公,让我非常感动。为表示感谢,我马上就给你送个儿子!”于仁连忙谦虚地说:“仙家过奖,不敢当啊。”但心里可乐开了花。要知道他已经三十一岁了,连一个孩子都没有,街坊邻居难免在背后指指点点。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两汉成就了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大师,以及贾谊、晁错、王充和王符等政论名家,他们的作品高屋建瓴、洞若观火,其中展露的经世济民理念,更让于谦相当欣赏。
诸葛亮和苏轼一个是顶级政治家,一个是顶尖文学家,人生际遇相差太远,但两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有着为天下苍生请命的担当,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有着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执念,自然也都成了小于谦的崇拜对象。
诸葛亮作品不多,《出师表》《诫子书》等篇流传千古,而苏轼在文章、诗词、书法和绘画上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是难得的十项全能式文坛领袖。
更让于谦敬重的是,苏轼两次任职杭州,政绩斐然。熙宁四年(1071)他出任杭州通判时,还属人微言轻。元祐四年(1089)担任杭州知州之后,面对西湖淤阻塞萎、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状况,苏轼自筹经费,组织二十万军民,完成了疏通西湖的浩大工程,既为杭州铸就了最知名的地标,也充分彰显了他的务实精神和超前眼光,让钱塘父老世代缅怀,令中华文人永久景仰。
于谦还特别欣赏浙江老乡、唐代名相陆贽的施政理念,并精读了他的大量奏疏,对其中体恤民情、针砭时弊的论述非常推崇和钦佩。日后于谦走上仕途之后的作为,显然也深受几位先贤的影响。
对于葬在西子湖畔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当然也是非常敬佩。《岳忠武王祠》诗未必创作于这一时期,却是他真实情绪的写照: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不过,于谦只是一介书生,大明也处于太平盛世,让他如岳武穆一样跨马提枪,既不现实,也不需要。他发挥才华的舞台,当然是考场和官场。
在杭州官学中,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来头的督学佥事,平日里对学生百般挑剔,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年轻人都非常恨他。有一次,学校组织祭拜孔庙时,督学佥事也偏要随行,结果就出大事了。
镜头一切,这位素来作威作福的贪官,此时却在水池中拼命扑腾,真叫一个狼狈。原来,不知道哪个熊孩子带头起哄,一帮人齐动手,居然把督学佥事大人推到水里,然后飞快消失。法不责众嘛,当年又没有监控。
督学佥事喊破喉咙也没人答应吗?还真不是。有身材高挑的学生走过来,伸手把他拽到了岸上。
真是雪中送炭啊,督学佥事是不是得好好表示感谢、许以重赏,顺便再问问他是否婚配呢?
他猛地抓住了对方的脖子,恶狠狠地说:“是不是你干的?同伙还有谁?”
这位救他的学生正是本书的主角于谦。
不过,于谦根本没有慌张。他仅仅说了一句话,就把事情摆平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王世贞和李贽两位名家都信了,还都收录在他们的著作里。
于谦是这么说的:“推你的早就跑了,没推你的才会拉你,这事不简单吗?今天你不怪罪推你的,却要责难帮你的,这是什么道理?”
此时的于谦已经十八岁,气宇轩昂,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让督学佥事一时找不到治罪的理由,此后也没有再追究他。而于谦临危不惊、处事不乱的名声,也就在学校传开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十四年之后,当大明遇到与靖康耻相当类似的危险处境时,于谦表现出的坚毅与果敢让所有人钦佩,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品质他事实上早就具备了。
不过,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传统社会中,于谦确实有点“多管闲事”的倾向,甚至还有更轴的时候。
不久之后,浙江巡按御史亲临学校视察。他早就听说了小神童于谦的大名,特意点名要求此人讲书。
对普通学生来说,这不正是拉近与御史的关系,为自己前程铺路的大好机会吗?还不得处处让对方有面子才对吗?那于谦是怎么做的呢?
他神情严肃地走上讲台,突然撩起衣襟,“扑通”跪在桌案前了。
现场一片哗然。难道于谦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御史的尊敬吗?这真是五百年前的“跪舔”吗?
这位大人都不好意思了:“讲书不用行跪礼。”让他赶紧起来。
不过,于谦根本就不听御史的,反过来还给他提要求:“各位官员都得跪着听!”
御史很生气,坐下喝茶吃点心不香吗?可听人家一解释,他也无可奈何,乖乖地跪着听这小子演讲了半天。
于谦当时说的是:“今天我讲的是太祖高皇帝亲自制定的《大诰》,不敢不跪。”是啊,这文件的权威性类似圣旨,再大的官,接旨时不还得跪下吗?合理!
道理是没错,但御史大人肯定不会开心,提携于谦的念头恐怕也不会再有,不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就已经算很仁义了。于谦这种耿直认死理的性格在官场上往往会被划入另类。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试想一下,换成那些八面玲珑的人精,在土木之变发生以后,能有于谦那样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吗?
于谦不单做事出位,胆子也是大得可以。他经常晚上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中途要路过一座星宿阁。坊间传言,这地方一到晚上就少不了孤魂野鬼,抓了男人就当夜宵,抓了女人就做些别的。因此,好心的同学都提醒他,老老实实住家里得了,千万别乱跑,第二天早上回来也不迟。
可于谦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也不想多辩解,还是继续坚持走夜路。有一次,不知道是想见识一下大场面,还是想邂逅个把漂亮女鬼,他干脆住进了星宿阁,倒有些宁采臣住进兰若寺的呆萌。
于谦出事了吗?当然没有,否则谁来领导北京保卫战呢?那么,他收获爱情,“人鬼情未了”,私订终身了吗?很遗憾,也没有。
那么,于谦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世上有鬼吗?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恐怕还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说,此时的于谦,已经胆识过人了。“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嘛。
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心愿,不过在进京赶考之前,还得先通过地方的考试。于谦很早就考过童生试,拥有秀才身份了,自然在街坊邻里中传为佳话。
那么,接下来的挑战,他能一路顺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