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奇书网

毛泽东和“三国”全文免费阅读_毛泽东和“三国”最新章节

分类: 励志小说  时间: 2025-08-15 13:05:46 

当***识的字足够他看一些简单故事书时,他便弄到一些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说,在他住的那个小村里,书是极少的。大家都爱看的正好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小说。前者讲的是一百零八将聚义的壮举,后者讲的是三国打仗的故事。***对这两本书入了迷。在农忙中,一有空闲,他就去读这两本书。[1]

1910年

***准备去县城东山学堂读书。他把杂物卷成一捆,扎到扁担的一头,另一头系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他的两本宝书:《三国演义》和《水浒》。[2]

***在东山小学拼命用功学习,五个月后,已经突飞猛进……。毛惊喜地发现自己现在看《三国演义》和《水浒》比以往容易多了。很快地,他的伙伴们公认健为有关三国历史和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大王。他常常给他们讲述书中的故事,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得津津有味。[3]

毛泽东和“三国”全文免费阅读_毛泽东和“三国”最新章节

[附注]少年***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有多家记述。据萧子升回忆:“然而,《三国演义》实际上并不是记录三国时代的历史书。它是对历史事实进行高度艺术想象后的产物。这一点,少年***简直不敢苟同。这些故事在毛的生命中扎下了根。”

美国学者R·特里尔所著《***传》也说,关于这一点,他和历史教师发生过争论,一对任何同意那位教师观点的同学,***都对其大加指责,甚至用椅子打了一个同学……

“关于小说的争论,他甚至找到校长那儿,当这位博学的校长也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不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国时期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时,他给湘乡县令写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撒换校长,并强迫进退两难的同学签名。”

因此,孙琴安在《***和中国文学》(未刊稿)中说:“少年时的***一直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的,并认为通过这本小说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因此,他对《三国演义》等小说都读得非常认真,绝不是泛泛而读,只作消遣。”李锐在《***的早期革命活动》中也曾说:***在读《三国演义》等旧小说时,“极其用心,也像读正课一样,打上圈点等记号,或写上批语,这是他一直保持的一种优良的读书习惯。”

1912年***考取长沙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认定***将来定成大器,必须好好栽培。喜欢研究古典文学、历史和文字学的符定一,当即授以《资治通鉴》,供***阅读。***如获至宝,自此以后天天阅读此书,许多章节背得滚瓜烂熟,以至到老不忘。[4]

1913年

***在湖南第四师范(翌年并人第一师范)。在冠名“讲堂录”的“修身”和“国文”笔记里,记有“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5]

[附注]孟德,曹操(155—220),字盂德,东汉末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文学家,沛国谯(安徽亳州)人。他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先后击败昌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了北方,为建立三国中最强的魏国打下了基础。

仲谋,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国皇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继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刘备,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操,继又联曹攻蜀,夺取荆州,后来又在夷陵(今湖北枝江县古老背镇)大败刘各。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

诸葛,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丞相。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在隆中(湖北襄阳西)隐居,经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山辅佐。根据他的《隆中对》,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主持军国大事。在平定南方后,又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而后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遗作编有《诸葛亮集》。

司马朗(171—717),司马懿兄,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出任曹操的丞相主簿,他建议恢复西周时推行的井田制,以发展生产。

虞集(1272m1348),元朝学者、官员。他在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时,建议在大都(今北京)以东沿海筑堤拦水为田,让富民开垦,既可拦挡海潮,又可捍卫京师。建议虽没有被采纳,但后世海口设万户,大都采取他的办法

1914年

***比较致力的功课是国文、修身和历史、地理等。除《韩昌黎全集》和《昭明文选》中许多文章读得最熟外,也喜好孔融、陈同甫、叶水心等人的文集。[6]

《三国演义》中有桃园三结义。***与杨教授的另外两个学生,也自称他们是三个豪杰,一个是萧子升,另一位是蔡和森。[7]

蔡和森、***、萧旭东被认为是学校中最有才华的三个学生,他们也以此自负,喜欢自称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爱读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8]

[附注]《韩昌黎全集》,唐朝韩愈(768-824)的诗文集。

《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主编的自秦汉以来的诗文选,有六十卷。

孔融(153—708),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今山东昌乐西)相,后任将作大匠、少府,为曹操所杀。有《孔北海集》,为明朝人辑。

陈同甫(1143一1194),即陈亮,字同甫,南宋思想家、词人,有《龙川文集》。

叶水心(1150—1223),即叶适,字水心,南宋思想家,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

杨教授,即杨昌济,当时是湖南第一师范教师。

1916年

7月25日,***写信给萧子升,就十日前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杨度、孙毓筠、一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和薛大可等八人事,称“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而今乃有此下场!夫历史,无用之物也。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史丽有用,不至于是。故最愚者袁世凯,而八人者则其次也。”[9]

[附注]黎元洪,当时北京政府副总统。袁世凯帝制失败后,继任总统。

杨度等人,系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建立参政会的成员,‘翌年发起成立“筹安会”,积极策划复辟帝制。

王莽(前45—23),西汉末期贵戚,以此掌握政权,称帝,改国号为新。后世人皆以为篡位者模式。

司马懿(179—251),魏国后期重臣。他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主持国政。由于理学的影响,他与曹操都被后世界定为欺寡侮弱的典型。

拿破仑,即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皇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创建者,他建立了竭力强化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构。

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帝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欧洲神圣同盟主要组织者,力图恢复欧洲封建统治。

1917年

***在《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一文中称赞颜元、李塨和顾亭林等人:“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一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王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一皆可师者也。”[10]

[附注]颜元(1635—1704),请初学者,曾务农、行医,晚年于河北肥乡漳南书院讲学,一设文事、武备、经史、艺术等科,主张“躬行践履”,“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与弟子李螓的学说合称“颜李学派”。

李塨(1659—1733),清初学者,字刚主,号恕谷,年轻时,参加农业劳动,主张身体锻炼,后师承颜元之学,称“颜李学派”。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学者。明亡后,遍游北方各省,考察山川形势,提倡径世致用。

不喜乘船而喜乘马,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忽见波上一叶小舟,行于江面上,如行平地。玄德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闻言,自思曰:‘刘备此言,戏我不惯乘马耳。乃令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骤下山,复加鞭上岭,笑谓玄德曰:‘南人不陇乘马乎?’”

1918年

***在杨昌济讲授修身课的教材《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上做了一万二千字眉批。其中涉及三国史论,称“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一亦必生出许出(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矣。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陶渊明桃花源之境遇,徒为理想之境遇而已。即此又可证明人类理想之实在性少,而谬误性多也。是故治乱迭乘,平和与战伐相寻者,自然之例也。伊古以采,一治即有一乱,吾人恒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吾人揽(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11]

[附注]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文学家。所作《桃花源记》,以避世隐居的佳境为题,描写农耕社会的理想国。

战国,通常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75年)到秦王政灭齐,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公元前221年)前时期,此间二百余年,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此时期称为“战国”。

刘项相争,秦末刘邦、项羽响应陈胜起义,合军亡秦,尔后,两入相争天下,历时五年(公元前206—202年)。始称为“楚汉战争”,亦作“楚汉之争”。

汉武与匈奴,西汉刘彻(汉武帝)在做皇帝(公元前140—87年在位)时,曾多次命将军卫青、霍去病等攻打或反击匈奴。

8月,***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据罗章龙回忆:我们由***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河南郾城县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住凭吊魏都旧墟,并作诗纪行。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12]

[附注]许昌,汉时为许县,属豫州颍川郡。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于此定都,取名许都。为最后—个汉都。曹丕称帝后改为许昌,定为魏都之—。今故城址在河南许昌市东郊。

1924年

1月,***作联,擅长古为今用,旧瓶装新酒。在挽陈子博的联中,借用了杜甫《蜀相》的尾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3]

[附注]唐杜甫《蜀相》是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作者定居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全诗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27年

11月,***来到井冈山茅坪,张子清率领的三营走散了(后来在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要寻找他们的下落,团长陈浩以为“即令没有被消灭,也会投降敌人的”。笔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是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了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骑上吕布的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14]

[附注]张子清(1901—1930,),湖南益阳人。1927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团三营副营长;随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30年5月在江西永新病故。

关羽(?—520),字云长,东汉末期刘备部大将,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与刘备、张飞誓同生死。官渡大战前,曹操东征徐州,被逼降,被封为汉寿亭侯,后仍回奔刘备,被派镇守荆州。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刘备称汉中王,任为前将军,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中原震动。但因为孙权袭取后方江陵等地,兵败被杀。

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蜀汉创建者。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与关羽、张飞等结交,先后投奔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寄人篱下。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后,在诸葛亮等辅佐下,据荆州(江陵)、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称帝(昭烈帝),后在彝陵为吴击败,病死。

吕布(?—198),字奉先,汉末五原九原(今山西定襄附近)人。好勇力,善于搏斗,初从丁原,后归董卓,又与王允杀董。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为曹操所围,降后被杀。所骑马名赤兔,当时有谚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928年

3月,***在中村得到了湘南起义失利的消息后,便立即率领部队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离开中村之前,***向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我们有这么多战士,这么多干部,大家都来当参谋长,大家都来当师长,只要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15]

***在井冈山时,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这句俗语。1928年3月,袁文才、王佐奉命下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的朱德、陈毅部队及湘南农军,临行时,王佐向***说:“毛委员,你就放心吧。你不在,还有党代表和我老庚(指袁文才)呢。你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到哪里打仗都是一回事,没有嘛格了不起的事。”[16]

***率部在井冈山打游击。那时他们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土豪劣绅。一次,***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是否有《三国演义》一类的书,因为他实在想重新阅读一下。可一位农民却告诉他:“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共了产。”***听了,只得遗憾地作罢。[17]***的书篓里多了一套他爱不释手的书。那是他的部队攻打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县的高陇圩,闯进谭延闿的老家。谭延闽普是清末进士,后来出任湖南省都督、湘军总司令。在谭家的藏书中,***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所以,***曾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18]

1929年

据贺子珍回忆说:***爱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他说过,三国时候的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用这个譬喻说明诸葛亮重要。我们***是把群众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红军上上下下都懂得。[19]

[附注]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1930年

据赖传珠回忆,在古田会议决议后,***在江西寻邬专门召开了一次大队以上的干部会,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对部队进行管理教育。在讲到“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反对命令主义”时,***给大家讲了三国时黄忠老将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了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有高度阶级觉悟的,我们用不着“激将法”,但我们却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用宣传鼓动提高战士的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20]

[附注]黄忠斩夏侯渊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黄忠(?—720),字汉升,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初为刘表部中郎将,守长沙,赤壁战后,归刘备。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随刘备取蜀;立有大功,后参加争夺汉中,连败曹军,并于定军山诛杀夏侯渊,不久病死。

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州)人。跟随曹操起兵,任将军。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取汉中后,任征西将军,留守汉中。为黄忠所杀。

12月30日。上个月,蒋介石对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围剿”。这天拂晓,雾气蒙蒙。***和朱德向着海拔四百三十米高的黄竹岭指挥所走去。***一边走,一边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今天,我们借晨雾,全歼顽敌啊!”说完,两个人爽朗地笑了,周围的同志也笑了。张辉瓒果然按照红军的预料,率师部和两个旅由龙冈向东行进,来钻为他们旱已准备好的“口袋”。经过一天激烈战斗,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被活捉,他率领的师部和两旅人马被红军全歼。[21]

[附注]诸葛亮借东风,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1931年

春,***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并有自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拄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三国时吴国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22]

[附注]韦昭(203—273),三国吴史学家,曾任太史令、侍中,著有《吴书》等多种,因触犯吴主孙皓,下狱被杀。

贾逵(30—101),东汉经学家,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西北)人。著有《国语解语》。

1932年

1月,在那次批评***“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赣南会议之后,***又病了。他带着贺子珍以及警卫班十三个人到东华山去了。东华山在瑞金东面二三十里处,山上树木蓊郁,山顶上有座古庙。***看中古庙,住了进去。***在东华山住了五十来天,连春节也是在那座古庙里冷冷清清地度过。直到三月上旬的一天,周恩来派项英专门来请***下山。***在桃源世界般的东华山,埋头于读书,他津津有味地读《水浒》《三国演义》之类。[23]

据贺子珍回忆: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古文的根底很深,也喜欢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几遍。他的记忆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后来,贺子珍听说有人诋毁***,说他指导革命不是马列主义,而是用中国的旧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贺子珍毫不客气地反驳说:“这种说法不对!我们的党领导土地革命,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的。那时候,马列的书翻译过来的不多,尤其是我们在偏远的山区,能够看到的就更少了。记得当时在井冈山上,只有少数几本马列的书:《***宣言》、《****ABC》等,***让用油印机印出来,发到各个连队学习。他还尽最大的努力普及马列主义知识,他同军队中的政工干部,经常轮流到各个连队讲课。当然,***是很熟悉中国的历史的,常常引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作为今天工作的借鉴。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等著作中的人物及事件,也常常被他引用来借古喻今。这些发生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的事例,能够为革命的中国所用,这不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吗?有什么不对呢?”[24]

1934年

[附注]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风雏”。被刘备任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人蜀,在围攻维县(今四川广汉北)时,中流矢死。庞统一目十行故事,不见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出处不详。

1936年

9月8日,***就国共两党合作事,致信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信中说,国共合作,“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36]

[附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源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0月25日,***就促进各方抗日统一战线事致信当时国民党绥远省省主席傅作义,信中说,“目前情势,日寇侵绥如箭在弦上,华北长江同时告急。但国内统一战线粗有成就,南京当局亦有转向抗日趋势,红军主力之三个方面军已集中于陕甘宁地区,一俟取得各方谅解,划定抗日防线,即行配合友军出动抗战。”[37]

[附注]“箭在弦上”,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曹操取冀州,俘陈琳。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12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了春秋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说,这个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38]

[附注]曹刿论战,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即曹沫。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曹刿指挥战事,待齐军三鼓,士气衰竭,始下令反击,获大胜。

楚汉成皋之战,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在成皋地区屡败汉军。但后来,刘邦利用楚将曹咎主力军在汜水半渡时,大破楚军。

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刘秀以兵三千在昆阳(河南叶县北)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

袁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曹操军数万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垮袁绍的几十万军队。

吴魏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军十余万在赤壁为吴将周瑜和刘备的五万联军打败。

吴蜀彝陵之战,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将陆逊率军数万在彝陵大败蜀汉刘备大军,歼灭八万。

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g3年(晋太元八年)秦军九十万南侵,东晋将军谢玄等率军八万在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寿县附近)击溃秦军前锋部队二十五万,致使秦军全线崩溃。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